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诗歌鉴赏(三)——物象、人物形象
研制人:孙庆南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0.27
一、素养导航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完成鉴赏形象任务,就要把握古诗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对于一轮复习来说,就是要重点把握三类形象,尤其是意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答好相关试题。
二、内容导读
(一)理解物象必备知识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二)理解人物形象必备知识
(说明: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都有他人形象。)
三、典例调研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唐]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2.阅读《送子由使契丹》,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四、达标导练(约3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裛:通“浥”,滋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
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
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
5.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
[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 ①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诗人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蝉”“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7.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轩竹
[宋]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 琅玕:翠竹的美称。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的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竹石》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