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读懂诗歌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0-26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诗歌鉴赏(一)——读懂诗歌

研制人:孙庆南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0.25

 

一、素养导航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古诗鉴赏的根本前提就是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导读

(一)古诗题材、体裁

(二)古诗结构

1.古诗的一般结构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

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

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三)古诗语言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三、典例调研

(一)找准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情语和注释

1.读标题,挖信息

边练边悟1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蕴含信息。

标题

蕴含信息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苦笋

 

赠别郑炼赴襄阳

 

投长沙裴侍郎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抓情语,明主旨

边练边悟2  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注释,明暗示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指出一、二句中的倒序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导练(约30分钟)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三首(其三)

[唐]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 与粥。

注  ①原陆:田野,旷野。② (zhān):稠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用“古道”“蒺藜”“古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是以它来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使“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答: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