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和中国戏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因着运河,不同的曲艺杂戏在这里诞生、交流、融合,而借着戏剧,大运河也更添了几分人文厚重之美。
像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就诞生在运河之畔。昆曲原来叫做“昆山腔”,也叫“昆腔”“昆剧”。昆山腔的诞生,最初以南戏流经昆山,结合当地语言与音乐而成。后来魏良辅、张野塘等人在总结北曲成就基础上,吸取了海盐、弋阳等腔长处,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其由“率平直无意致”声腔,变成了委婉细腻的“水磨腔”,尤其是梁辰鱼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影响日增,沿着大运河,逐渐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形成“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格局,一跃而成明代四大声腔之首。
国粹京剧也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以演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发源于安徽南部,而扬州盐商中就有很多来自徽州,他们都很喜爱家乡戏。借助为乾隆做寿的机会,徽班从扬州出发,沿着大运河进入北京城,在与其他声腔同台献艺中,相互竞争,逐渐吸收、融合了其他声腔的精华,形成京师梨园的新面貌,催生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京剧。
还有浙江老百姓最熟悉的越剧,也是在运河边形成、沿着运河传播开来的。谢晋导演的电影《舞台姐妹》中有这样的片段,越剧戏班子沿着大运河一带卖唱:“愿将清泉洗双目,远望前途花似锦。莫道乌篷破浪过,前面尚有万里行”,描述的就是在运河边越剧流传的景象。从起源看,越剧发轫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当时的嵊县农村出现了落地唱书,就是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在当地流行开来。后来逐渐传到杭嘉湖一带,形成了长于叙事的新调,也叫吟哦调。光绪三十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艺人首次化妆登台,从此之后,越剧依靠运河,从嵊州走向上海,直至传遍大江南北。
可以说,一条大运河,让北方戏曲传到南方,南方戏曲唱到了北方,沟通串联起了一个广泛流动、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