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合花》中的“破洞”
破洞体现小战士羞涩而又纯净,纯净得如田野里一汪清水,泛着泥土气息,又绝不染一点渣滓,清澈透底。
破洞背后有执拗。透过这个“破洞”,我可以看到这汪清水的柔性之内是倔强的刚性,为小战士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立下了性格灵魂。
破洞“细细地、密密地缝着”,就超越了现实的需要而上升为审美的、浪漫的、悲壮的情调。这个“破洞”通过小媳妇的举止,让小战士的精神形象愈加高大起来;同时,新媳妇的形象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小说所蕴藏的人间温情、战争苦难、青春美丽、人性美好全在新媳妇补这个“破洞”中火爆发出来,这个破洞使小说由现实向审美境界升华,产生了丰富的意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2.“野菊花”
对小通讯员而言枪筒中的树枝是实在的工作需要,“野菊花”则是审美需要,这是自然人性的觉醒。一个青春生命缺被毁灭了,凸显战争之恶。
作品塑造了一位有成长有深度的立体人物形象,作者厉害。成功塑造了一位有传统中国气质的青年英雄形象。
女性视角,战争中依然能细腻的感受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3.“百合花被子”
在民间习俗中,被子与辈子谐音,新婚被子寓意着一辈子的幸福,被子上的百合花则寄予着百年好合的祝福,如果把新婚被子借出去,就意谓着把一辈子的幸福借走了。
野菊花是通讯员人性复苏的象征,百合花是新媳妇人性复苏的象征。《百合花》这篇小说表现的正是两个人性复苏的生命,在短暂的交会中发出的耀眼光芒。然而这短暂的人性之光就像一颗流星,因为通讯员的牺牲而消失在战争的浓烟之中。
本文赋予百合花以新的意蕴。互相关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持久的爱、崇敬与热爱…
【附录二】
说说《百合花》中的几个“一”
一、 枪筒里的一枝野菊花
野菊花:来自山野,鲜艳明亮,充满大自然生命的蓬勃气息。
小通讯员:纯朴、天真、稚气、唯美。又细心,内心细腻、丰富。
他就是家乡山野绿雾中的一株青青翠竹,高大挺拔、浑身是宝。他和那枝枪筒上的野菊花一样:平凡、朴实、明亮、生机盎然。这幅画面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美的青春花朵。毛竹的郁郁葱葱,野菊花的明媚清秀,还有被百合花覆盖的失血的青春的脸庞,三者一结合,作家在作品中营造的诗意的美与死亡的悲对比就愈加强烈,形成巨大审美冲击力,令人震撼。
二、 衣肩上的一个破洞
借被子的小通讯员衣服大张的洞口如同他内心的尴尬、懊恼;他离开我前往部队,洞在风里一飘一飘的,像极了我若有所失的懊悔与担心。为他入殓时缝补这个破洞承载了小通讯员生前的不介意自己的生活也承载了关心他的人的一颗歉疚与怜爱之心。新媳妇不顾我的劝阻执意把洞补好,让小通讯员衣裳完整是生者为逝者献上的最高疼惜与怜爱。一个陌生小伙子牵动了我和新媳妇的心,人情的真挚与良善之花绽放在小通讯员冰冷的身体上。作品在这里达到的人性高度,令人感慨。
三、 一床百合花新婚被子
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后来借了,再后来献给了牺牲的小通讯员。新媳妇把自己最幸福甜蜜的憧憬与生活念想,献给了小伙子。正如作品写到: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生与死、喜与悲、眷恋与敬重,涤荡心灵。这么纯洁、美好的青春与感情,只有百合花才配得上的圣洁,令人感动与怅惘。
四、天上的一轮明月
1946年中秋,时间定格、青春永恒,成为永远不凋零的中秋月。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憎恶月亮,这是违反常理的,但是符合人物的心境。
我想起了故乡的中秋,想起孩子们唱给月亮的歌: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想到了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子曾经唱给月亮的歌,而如今已经冲锋陷阵,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月光下,和平生活与残酷战争交织在一起,令人百感交集。
接着月亮高了,身负重伤的小通讯员又一次回到包扎所。这是重逢,却是令人悲伤的月下诀别。
最后,月光下新媳妇的泪眼与小伙子覆盖着百合花的脸青春稚嫩的脸呈现在一起,青春的凋零让生命悲壮凸显。
月亮与中秋、战争、故乡、儿歌、团圆、逝去、圣洁、圆满交融在一起,在生命、死亡、鲜花面前,月光笼罩下的一切显得更加清冷、圣洁、美好……
光辉普照,同时又引人深思。小伙子和新媳妇的人生交集被镀上了圣洁、温柔的光辉,人性的美、人情的真善显得更有生命质感和自然光辉。作品像一首抒情诗,关于家园、关于爱情、关于青春。月光笼罩下的逝去,如一只悠远的笛吹奏在故乡的山路上,在青青翠竹的绿雾中,一个拖毛竹的平凡小伙子,在明月中获得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