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6.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5.C(“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16.①闲人可以指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2分)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1分)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2分)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 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 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16.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答案】15. A 16. 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 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惊惧忧思”错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 “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
16. 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整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手法并用,由自然风浪写到社会动乱,个人遭遇写到人世沧桑,不满现实写到理想追求,章法回旋,笔法曲折,感情沉郁。 (1)面对自然灾难,作者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自己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2)在自然的灾难面前,作者反而欣赏起江上的风景来,并以阮籍自况。借自然的风浪来写人间的“狂风恶浪”!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其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慨荡溢于胸中。
(3)借隐居理想无法实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4)结尾作者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但眼前的现实无法回避,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结尾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痛苦、愤懑、失望、忧愁一并倾泻,语极沉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错误。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怪底”,谓惊讶,作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江上春风为什么偏要将我的船儿掀翻呢?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特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开篇从“吴江阻风”写起:“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 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接下来二句写舟中所见,“江上青山吹欲倒”可见风之狂;“湖中白浪高于屋”可见浪之高,写景如画,如在目前。风急浪高,作者的“船儿”几欲“翻覆”,然而他却还有心情欣赏江上的风景,这就愈见其从容镇定了。那么,作者的这一“心里素质”是怎么得来的呢?“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作者以阮籍自况,说明自己之所以能经得住江上风浪,原因是近年来已经见惯了人世间的风波,江上的风浪再急再高,比起人间的“狂风恶浪”又算得了什么!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至此,上片由自然风浪的描写过渡到人间风波的揭示,使词旨得以升华。作者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同样是空怀济世之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
船行被阻,人在旅途,但作者已在盘算归去后的生活了。归去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换头写道:“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瓶”是古人储米之具,“竹”是古代文人脱俗高风和坚贞人格的象征。瓶中无米以果腹,居所无竹以吟啸,物质生活既无保障,精神生活亦无寄托。阮籍“穷途”犹有竹林可以吟啸,而作者眼下真是走投无路进退失据了。这就从侧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此,作者不禁仰首问天:“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盘谷”,地名,此指隐居之地。作者以“老夫”自称,说明他已历尽风波阅尽沧桑,他真切地希望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然而“怎生安顿”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超脱尘世只能是作者的一个理想而已,尽管这一理想难以实现,但毕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接下来两句描写便是他这一理想的延伸和具体化:“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看造物”已无指望,如今又舟阻吴江,倒不如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在第四桥边与沙鸥作伴罢了。真可谓“靠船下篙”随遇而安了。不过话虽如此,理想终究是理想,一旦当作者回到现实中时,身边的风浪依然没有停歇,“船儿”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有家难归进退两难,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愤懑、失望、忧愁再也无法抑制,终于倾泻而出。一扬一抑,语极沉痛,令人难以释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 “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 “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内容表达: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描写景物,显得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②情感抒发:由上文对眀友政绩及品德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也蕴含对朋友未来再展宏图的美好祝福,情感变化自然,写得鲜活动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和对“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都不正确,联系全诗,尤其是结合尾联可知,诗人期望朋友能尽快“趋丹陛”“鸡树亲”,重回朝廷,以有用之身造福百姓。整个颔联的“求”和“不厌”主要是对于房明府被罢的委婉表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
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内容上是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内容却是写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
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由记叙转入融情于景的描写,以睛日远峰、雨后新柳寄托惜别与祝福之情,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含蓄的表达情感,使表达情感含蓄而鲜活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