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度就没有体育!没有强度就没有健康体质!没有强度就没有大众健康!没有强度就不可能成为体育强国!”这是朱为模教授于2017年多起长跑猝死案例后提出的观点,同时他还提出了“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的口号。如今,4年过去了,回首朱教授的“强度体育”,不出意外的发现,“强度”依然是当下体育锻炼过程中不那么被重视的指标。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如今,在中小学生的假期里,体育家庭作业已成为“标配”。除此之外,7月,国务院出台了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一步步落实,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种种文件表明,现如今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已经有了基础的保障。但运动强度是否到位?阳光体育的“阳光”是否真正撒到了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洒向了每一分钟?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探讨何为强度体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体育?体育,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体育具有“增强体质”这一基本目的,而“强度体育”则是保证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之一。所以,何为强度呢?以科学公式表述:当运动时人的心跳达到最高心率的50%~70%时,便是中等强度,若为70%~85%,则是大强度。最高心率=220-年龄。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判定强度,可以以一下标准来衡量:中等强度——呼吸、心跳加快,微微出汗。高强度——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
就学校体育而言,最重要的当属体育课。“体育课:低配是汗水,中配是笑容,高配是尖叫,绝配是泪水”在体育课上,孩子们真正达到强度了吗?在日本,政府要求1~2年级学生要跑2000米,5~6年级学生要跑4000米,幼儿园就要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在新加坡,初三学生要参加为期一周的“荒岛求生”训练,期间一切活动都要学生自己完成。而在我们国家体育课的教育之下有多少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上述两个例子中的运动呢?有些学校宁愿让学生坐着生病,也不愿让学生在操场摔伤。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大气不喘一口”,体育课变成了散步闲逛。因此,体育老师在保证学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要给学生上强度,要避免集合后进行“散养”,让学生围着操场绕圈圈这样简单低效的体育课。
视线回到大众体育当中来,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体育锻炼过程中,同样也应该增加强度。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热度的不断高涨,瑜伽垫、瑜伽球、运动手环等健身器械也得以畅销,但是不乏把瑜伽垫当“床垫”,运动手环当“手表”的“假装运动一族”。在视频网站上,健身视频的点赞收藏量非常可观,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每天跟随视频讲解坚持锻炼呢?所以,动起来吧,享受挥洒汗水的快乐,让器材和攻略不再“吃灰”,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争做体育人口中的一员。从一个3公里,开启健康的生活。从一场篮球赛,开启强度体育的美妙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