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解性默写(一)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0-08
 

2021届新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60篇)

(记忆版)

1、《论语》十二章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3)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劝学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个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火烤变形之后,即使又晒干也无法复原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样子的句子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8)《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的例子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9)《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屈原列传(节选)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内容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内容细小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                    ;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16.《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                      ,                     。

1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19.《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2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             ,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2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                        

2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2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答案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8.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0.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5.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7.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19.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20.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老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韩愈在《师说》中用“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批判了当下不良的学习风气。

(4)《师说》中,表明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的语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致。

(7)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即使那个人比自己小,只要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的句子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静女

(1)《静女》中,描写小伙子焦急等待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静女》中,表面上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女子之美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静女》中,写到包含姑娘亲情蜜意,爱屋及乌的句子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无衣

根据句意,默写《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

(1)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与子同仇  。

(2)我同你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 

(3)我同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 。

 

3、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5)屈原在《离骚》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8)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庸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9)《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1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涉江采芙蓉

(1)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4)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短歌行

(1)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把贤者比喻成高空的明月的句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5)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7)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8)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

(1)写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写诗人对官场生活厌恶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写诗人退隐田园的句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条件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6)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7)写乡村常见之景的句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8)写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9)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的句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7、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3)《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8、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海上明月共潮生。

(2)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闪耀千万里,所有的江水都洒满了月光的句子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了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月照花林皆似霰。

(4)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6)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上的月亮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人,而长江则源源不断地运输着流水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8)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照耀在民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的句子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9)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 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0)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人乘月而归、残月余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9、山居秋暝

(1)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蜀道难

(1)从《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蜀道难》中以映衬手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了“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8)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9)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