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高三第三次作文学生优秀作文展示五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30
 

名校高材生当老师,大材小用了吗?

高三(12)班  李赟

2021年校园招聘季,深圳一些中小学斥巨资招聘名校毕业生,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有人认为,名校毕业生去当中小学老师,属于人才浪费,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这不仅有利于把握人才,还为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对于受教的学生而言,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名校毕业生大多有着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而应届毕业生又大多比较年轻,所以更容易与所教授的学生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师生融洽的学习氛围,而他们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方法,对受教的学生而言受益无穷,可以少走弯路,或许从中学到的不是千篇一律,枯燥的学习方法,而是如何总结出合适自己的方法。

而对于名校毕业生而言,选择教师是人才的合理分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能他们更向往喜欢的是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优厚的工资待遇又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何乐而不为呢?而选择当教师的他们,或许本身并不适合科研的道路,而去其他公司应聘,又没有有工作经验,那么,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也是最佳的选择。

对整个社会而言,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中小学教育对一个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深圳又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一直秉持着教育优先的理念,所以,清北高材生的应聘恰恰体现了对深圳的教育环境的认同。这次深圳政府应聘更为年轻,学历更高的高材生成为老师,这些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事业,会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而教师整体水平素养的提升,以及年轻血液的加入,则会焕发基层教育的新光彩。

以前经常听见网友笑称,我国辛辛苦苦培养的人,在最终却为美国做了嫁衣,而这更是令无数国人感到惋惜与痛心,但是如今这些名校毕业生能够抵制住外面资本主义的诱惑,积极投身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进曾经培养他们的地方,去培育祖国的新花朵,我觉得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国力的进步与强盛,更体现了目前中国国民思想的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名校高材毕业生成功应聘成为中小学生的老师,我觉得并非大材小用,相反,是人尽其才。

 

人才执教,利国利民

高三(13)班      凌心瑜

   近日“深圳中小学斥巨资招聘教师,所招对象大多来自顶尖名校”等相关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争议在于优秀的人才是否应该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而在我看来,让人才执教,是利国利民的。

   有些人也许会说,这些名校毕生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又有着名校毕业生的耀眼光环,毕业后到国企,到研究所,到高校等单位,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到中小学任教,于己于国都是一种浪费。其实,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的活力与潜力需要优秀的老师点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高学历的老师就如同引路人,可以在他们人生中点起一盏明灯。名校的毕业生们往往拥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广阔的格局和视野,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当讲台上站着的是名校的硕士博士时,学生们会得到一种无形的激励,增添求知的欲望,会将老师当成榜样和目标,努力向他们看齐,不断实现自我的优化,从而走上更广阔的人生道路,正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我们绝不能忽视教育对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地基之于大厦,苍生之于寰宇,关系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或许因为教师的工资不高,又或是工作繁琐劳累,今天的人们已把它当作末流之选,而我们是否想过没有名师的指引,何来突破性的进步;将人才拒之教育的门外,怎能不忧虑大厦之将倾呢?如今,名校精英进入了中小学,将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体现出对国家重任的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何来浪费之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深圳中小学提出的丰厚报酬,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此番行为并非每一所学校都有实力去模仿,这就需要全社会增加对教育重视,努力提升老师的价值,同时优秀人才也要增添一份对教育的情怀,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实现一种良性的平衡。

当代,让人才执教,知识的火花将永不熄灭,对于人民和国家大有裨益。

教育不需名校噱头

高三(14)班 梅从娟

近日,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吸引了不少社会人士的关注。在部分对外公布的招聘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清一色的名校、高学位毕业生。甚至有的学校斥巨资招聘世界顶尖高校毕业生,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赞赏,有人反对。我认为,教育事业不需要名校的包装与噱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无疑是巨大的,丰厚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日益发展的动力。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育事业也逐渐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学校开启了教育的“拉锯战”。自然而然招聘名校毕业生,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共同选择。这些学校秉持着名校出身即为高端人才的理念,不惜斥巨资招聘,为使自家的教育师资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尖端”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可真相,当真如此?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招聘名校毕业生的学校,他们的初心是好的,是想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可是名校毕业生就是最好的师资吗?名牌大学,高学历,这些印在毕业生身上的标签能代表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能说明的是他们知识渊博,但那就能代表他们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吗?他们就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传给学生了吗?教育不是学习,教育注重的远比学习要宽泛得多,你拥有丰富的知识,惊艳的学历并不代表你就必然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初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非名校,无高学历。但在他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总结创造多项教育改革经验,成为全国知名的教学典范,被誉为“穿西装的当代孔子”。可见,教育事业并不应拘泥于名校毕业生的精美包装,而应注重实实在在的教育能力。如果学历出身成为了教育事业的敲门砖,能力经验退居一旁,那么,不管是对于真正有能力,能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老师,还是对于知识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用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播,而非穿着名校毕业生的外衣,拿着高收入,却对教育知之甚少,无法有效作为的“高端人才”。故而,对于教师的招聘,学校应摒弃“唯名校论”,将目光放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道德品行等方面。至于名校的标签,应是锦上添花而非本末倒置。

教育事业崇高神圣,不需名校噱头。衡量一名优秀教育者的从不是名校出身,而应是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对教育的奉献和热爱,对学生的关照与教育。我想,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那些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的曾经的学生们,才是他们的永恒勋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