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II训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D
7.D
8.(1)顺叙。(2)好处:①按时间顺序写了奥勃洛摩夫一上午的生活;②充分体现了奥勃洛摩夫的拖延性格,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③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9.①夸张式的漫画勾勒;②对比;③延宕效果(反复的手法);④冷静客观的描写。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用了一天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错误,应是“用了几年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
B.“勤劳能干”错误,从“也并不是天天打扫”“他通常是坐在上面打瞌睡来打发日子的”等语句可以看出;
C.“在农奴三番五次的阻止下”错误,应是在父母、三位叔伯母的阻止下。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和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本文中的“做梦”这一情节试图让读者明白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阿Q正传》中的“做梦”情节是阿Q想革命而未觉悟的反映。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奥勃洛摩夫上午起床的打算集中在第3段到“他始终没有想出原因来,他的舌头和嘴唇没有把话说清楚,忽然不动了,但是嘴巴依旧半张着”,文章先写早晨8点钟奥勃洛摩夫就睡醒了,接着写他因为村长的一封信打算起床、洗脸、喝茶,想想那件事,处理一下,然后到了九点半,后来他又睡着了。可见,这部分是顺叙的叙述方式。
先睡醒,再准备起床、洗脸、喝茶、处理事情,接着躺了半个小时,到九点半还在思考,快到十一点时还没有行动,后来又睡着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主人公一上午躺在床上,只是打算,自始至终没有行动的故事,既让读者对主人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很好地塑造了“擅长拖延”的主人公形象,表明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批判观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夸张式的漫画勾勒:“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待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夸张地描写他躺着的时间之长;“伊里亚·伊里奇今天一反常例,醒得很早,八点钟光景就醒了。他在担心一件事情。脸色一会儿现出恐怖,一会儿又是忧愁和懊恼”描写他醒的时间之早,神态变换之丰富,都是漫画式塑造人物的夸张勾勒。文章在写主人公生活时,写他一整天不起床,几年不回信,这也是夸张式的漫画勾勒
对比:主人公想起床处理事情,但是现实是他一再拖延,最终睡了过去;过去,“查哈尔给他穿袜子,穿鞋子,已经十四岁的他还只知道在那里躺着,一会儿把这条腿伸给他,一会儿把那条腿伸給他,稍微觉得不称心,他就一脚踢到查哈尔的鼻子上”“他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有时候倒很想亲自去做这些事情”,现在他只会躺着,任何事都吩咐别人,形成对比;主人的懒惰与仆人的勤快也形成了对比。本文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
延宕效果:“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常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可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我究竟是怎么了?’他烦恼地大声说,‘不害臊,是办事情的时候了!假使再把自己放任下去,那我就真……’”“‘什么?’伊里亚·伊里奇差不多吃惊地说,‘快十一点了,我还没有起床洗脸!查哈尔,查哈尔!’”等句子反复叙述奥勃洛摩夫一会想要处理事情,一会又拖延懈怠躺会床上的情景,更好地凸显了人物拖延的性格特征。
冷静客观的描写: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叙述故事,冷静客观地描摹人物形象,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A
7.C
8.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
9.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由“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可知,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
C.“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错误,由“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可知,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不舍得吃。
D.“身体衰弱”错误,由“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可知,老妈妈不是身体弱,而是讨饭要粮食太累了,再加上岁数大了,上山走不利索。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错误,由“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可知,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效果的能力。
人物上,前文交代“‘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写出了我们面临的艰难处境——敌军搜捕,饥饿威胁。此时老妈妈站了出来,告诉我们“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老妈妈的坚定、沉着打动了我们,以至于“洞里鸦雀无声”,因此“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
环境本身作用上,同时,山风呼啸,浓雾团团,可见革命者们生存的环境极为恶劣。
情节上,正因为山路难行,才有了下文老妈妈用头顶着包包,艰难爬行的情节,因此,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从叙述视角角度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
本题分析行文思路,可以从情节发展和读者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可知,此时我军面临敌军的搜捕威胁,不能下山,因此“我”并不知晓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景,这样更符合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逻辑。
通读全文可知,老妈妈是一个立场坚定、为党奉献、关心爱护伤员、沉着冷静的老党员,她一心为了伤员,不惜自己年迈的身体,因此老妈妈不会主动交代自己是下山讨饭,而非用钱买饭。
结合后文“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可知,这些东西是老妈妈讨饭讨来的,不是买来的,因此,作者不交代讨饭过程,可以更好的引发读者思考,可以让读者想象老妈妈讨饭的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