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文言文(五)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30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文言文(五)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9.27

本主题复习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一、素养导航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和积累18年个高考文言重点虚词。

2.解读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二、内容导读:

1.文言虚词核心内容导图概览

 

2.虚词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三、达标导练(约30分钟)

【对点训练】

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2.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3.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托遗响于悲风

【对点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蹀躞①登堂,抗著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②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 ①蹀躞,音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形容步态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察传》)

C.时出,乘牛车,从诸生/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D.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勿易!因而葺之/因之以饥馑(《四子侍坐》)

B.抗著而请,音动左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逍遥游》)

D.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原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

A.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B.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D.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赢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