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文言文(七)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30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文言文(七)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9.29

本主题复习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一、素养导航

1.回归课本

以课本为核心,掌握虚词意义和用法

2.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搜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二、内容导读:

(一)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已把考查范围缩小了。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累。同时,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在比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于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对其所做的解释。同一词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是这样。

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其“用法”产生的,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考生如果能够认定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选项中的另一语句中,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就可以判定这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二)典例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贫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原文有删改)

【注】①九奏:九韶,禹舜时的音乐,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音乐。②轩裳珪组:总指官场事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既老而衰且病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吾其何择哉              其皆出于此乎

D.吾尝用于时矣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提示:

六一居士,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又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相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点拨:

由于本题属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所以可以用“认定其一,带入定夺”的方法进行解答。如A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且”是“况且”的意思。考生就可将其代入“既老而衰且病”一句中,可以发现语句不通顺,就可以判断出两个“且”的意义不同。

三、达标导练(约30分钟)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