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II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早晨,伊里亚·伊里奇·奥勃洛摩夫躺在寓所的床上,他的寓所是在一座人口多得像整整一座县城一样的大房子里。
躺卧这一件事,对于伊里亚·伊里奇来说,既不像对于害病或者渴睡的人那样,是一种必要;也不像对于疲乏的人那样,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不像对于懒汉那样,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常态。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待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这间屋子,他既当作卧室,又当作书斋和客厅。此外他还有三间屋子,可是,除了早晨佣人打扫书斋的时候——也并不是天天打扫——他轻易不向那里看一眼。
伊里亚·伊里奇今天一反常例,醒得很早,八点钟光景就醒了。他在担心一件事情。脸色一会儿现出恐怖,一会儿又是忧愁和懊恼,他分明受着内心斗争的折磨,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事情是这样,奧勃洛摩夫在前一天收到了他的村长由乡下寄来的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谁都知道,村长会报告些什么不愉快的消息:收成不好、欠款、收入减少,等等。虽然村长去年和前年也来过同样的信,但是最近的这一封对他产生的影响,还是像出人意外的坏消息那样强烈。
这可不是开玩笑!得赶快采取什么措施才好。应该说一句公道话,伊里亚·伊里奇对自己的事务的确也很操心。几年以前,他收到了村长第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便开始在心里拟订整顿领地的种种改革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准备采取各种新的、经济的、送交法办的和其他的措施。可是计划还远远不曾想安,村长却每年写不愉快的信来催促他付诸实行,这就破坏了他的平静。奥勃洛摩夫也明白,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才能完成那项计划。
他刚睡醒就打算起床,洗脸,喝了早茶,好好地想一想,把全部事情考虑一番,记下来,随后一并处理。
他足足躺了有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常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
他就这么办了。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可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
钟敲着九点半。伊里亚·伊里奇猛吃一惊。
“我究竟是怎么了?”他烦恼地大声说,“真不害臊,是办事情的时候了!假使再把自己放任下去,那我就……”
“查哈尔!”他大声叫。
从那间与伊里亚·伊里奇的书斋只隔一条狭窄的过道的屋子里,先传来像一条锁住的狗的咆哮声,紧接着是双脚跳下地来的响声。这是查哈尔在跳下炉炕,他通常是坐在上面打瞌睡来打发日子的。
专心一意在沉思的伊里亚·伊里奇,半天没有注意到查哈尔。查哈尔不声不响地一直站在他的面前。他终于咳嗽了一声。
“什么事?”伊里亚·伊里奇问。
“不是您叫我来的吗?”
“我叫你的?为了什么事情叫你的?——我记不起来了!”他一边回答,一边伸着懒腰,“先回去吧,让我想想看。”
查哈尔走了出去,奥勃洛摩夫又陷入沉思中。之后,钟敲了一下。
“什么?”伊里亚·伊里奇差不多吃惊地说,“快十一点了,我还没有起床洗脸!查哈尔,查哈尔!”
“唉,我的老天爷!哼!”从前室里传过来这样的话,随后又是那个双脚跳下地的熟悉的声音。
“给我预备洗脸水了吗?”奥勃洛摩夫问。
“早预备好了,”查哈尔回答,“干吗您不起床呢?
“干吗不告诉我预备好了呢?要不,我早起来了。去吧,我马上就来。我得办事情,我要写信。
查哈尔走出去了,可是一会儿又带着本涂满字迹的、油腻的簿子和一些纸条进来了。
“您要写信,请您顺便把这些账对一对,必须把钱付给人家了。”
查哈尔走了出去,奧勃洛摩夫开始思索起来。
可是他拿不定主意应该思索什么:村长的信呢,还是查对账目?他对一大堆日常操心的事情感到慌张不安,尽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时发出一些断断续续的感叹:“唉,老天爷!生活不让人安静,总是折磨人!”
他始终没有想出原因来,他的舌头和嘴唇没有把话说清楚,忽然不动了,但是嘴巴依旧半张着。听到的不是说话声,而是又一声叹息,随后传来了一个安眠的人的平匀的鼾声。
伊里亚·伊里奇清楚地梦见自己家里的生活。
他在家里刚一睡醒,侍仆查哈尔早已站在他的床边。
查哈尔给他穿袜子,穿鞋子,已经十四岁的他还只知道在那里躺着,一会儿把这条腿伸给他,一会儿把那条腿伸給他,稍微觉得不称心,他就一脚踢到查哈尔的鼻子上。
假使查哈尔不服气,打算去禀告,那他就得再挨老人们几拳。
随后查哈尔给他梳头,穿外衣,小心地使他的手臂伸进衣袖里去,免得过分惊动他,还提醒他起床之后应当办的这件那件事情——洗脸,等等。
伊里亚·伊里奇想要任何东西,只消眨一眨眼睛,三四个佣人就赶去实现他的愿望:他掉下了一件东西,想要一件需用的东西而得不到,或者要去拿什么,为了什么事情要跑一趟……他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有时候倒很想亲自去做这些事情,但是这时候父亲和母亲以及三位叔伯母就用五种声调喊道:“做什么?到哪里去?嗨,瓦斯卡!万尼卡!查哈尔!你们在看什么,蠢材?我要给你们颜色看了……”
因此伊里亚·伊里奇从没有亲自干过任何事情,后来,他觉得这样倒舒服得多,于是也学会了叫喊:
“嗨,瓦斯卡!万尼卡!给我拿这个来,那个交给你!我不要那个,要这个!跑去给我拿来!”
一过下午四点钟,查哈尔就小心地、不声不响地走进书斋去。
“伊里亚·伊里奇!喂,伊里亚·伊里奇!”他站在奥勃洛摩夫的枕头边轻轻地说。
还在打鼾。
“咦,还睡着呢!”查哈尔说,“像个石匠似的!伊里亚·伊里奇!”
查哈尔轻轻地碰了碰奥勃洛摩夫的袖子。
“起来吧,四点半了。”
伊里亚·伊里奇仅仅轻轻哼了几声,可没有醒。
(节选自俄国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奥勃洛摩夫怠惰成性,没法集中思想考虑任何实际问题,终日躺在床上,用了一天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
B.查哈尔是勤劳能干的农奴,他唯主人奥勃洛摩夫之命是从,在各方面把主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与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在主人公的梦里,小时候的奥勃洛摩夫也曾经喜欢亲自动手干活,但在农奴三番五次的阻止下逐渐习惯懒惰。
D.文中的“拖鞋”是重要意象,微妙地展现了奥勃洛摩夫对起床既想又不想的复杂心理,象征了主人公的懒惰、拖延。
7.下列与文本、鲁迅《阿Q正传》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勃洛摩夫出身于沙皇俄国农奴主,阿Q出身于封建中国破产农民,两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各自的出身息息相关。
B.奥勃洛摩夫卧床沉睡,甘心无为,阿Q面对挫折以精神胜利法求得心理平衡,两人都具有惰性麻木等性格特点。
C.奥勃洛摩夫和阿Q都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各自国家的国民劣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D.本文和《阿Q正传》都出现了“做梦”这一情节,两篇文章都试图用这样的情节使读者明白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8.文章叙述奥勃洛摩夫上午起床的打算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9.奥勃洛摩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递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懊,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来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瞭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您……”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8.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
9.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