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限时练(一)
考察范围:非连续性文本,语言文字运用,默写《劝学》《师说》 命题人:姚祥琳
一、现代文阅读(一)
重《水浒》轻《三国》的传统 刘勃
明代文人里愿意谈几句小说的,往往捧《水浒》而贬《三国》,而且认为《水浒》不是略胜一筹,是高着几个档次。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鲁迅、胡适一辈。
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国故事的两个传统有关。
一是史传。这个传统里的故事讲述人,一般有点文化,但也不会太高。大体上,把《三国演义》改成现在最常见样子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代表这个群体的较高水平,而下限大概就是鲁迅《风波》里赵四爷的样子,“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这类人把宣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当作小说很重要的功能和义务。他们特别信服正史的记录,会尽量往上靠,不大喜欢胡乱发挥。但说他们更关注历史倒也不见得。只是他们既然有且仅有一点读写能力,便很以这种本事为自豪,所以能够接近正史,乃是有文化的证明,至于正史本身也可能会错,他们就不关心了。
另一个是民间传统,《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许多元杂剧都属于这个传统。这些作品主要面对不能阅读,通过听书看戏来获取信息的受众,价值观和趣味自然也和他们更加接近。所以它更看重的道德是“忠义”:忠不是儒家的忠,而是一种更具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义也不是儒家的义,而是通常所说的“江湖义气”。另外就是,他们有火辣辣赤裸裸的富贵欲望。如元杂剧《桃园结义》写关张见刘备“实为贵相”,就请他喝酒,刘备大醉后出现异象:
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这个传统的另一个兴奋点,是武力崇拜,所以喜欢写智商硬伤而神勇无比的人物,《说唐》里有李元霸,《残唐五代》里有李存孝,平话《三国》里的张飞也属这一类,曾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黄巾之乱,至于单挑打得吕布、赵云落荒而逃也不在话下。
《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两个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不如说是史传排挤民间的产物。有人喜欢拿据说更接近罗贯中作品原貌的“嘉靖本”和毛家父子的批评本比较,强调两者的区别有多么大,其实若把更早的各种三国故事也拿过来一起看,就可以发现嘉靖本已经删除了不知多少怪力乱神和急功近利。两个版本是在往同一个方向上努力,毛批本只是走得更远,进一步巩固了史传传统的胜利果实而已。
所以历来的著名文人,鄙视《三国演义》也就很好理解了。大文豪有的“三观不正”,对正史也没什么敬畏心理,《演义》引以为豪的忠于正史,在他们看来反而是小家子气。文豪们的语言修为自然是极高的,对不文不白的半吊子文风更加瞧不上。《演义》努力追求的东西,刚好都落在他们的鄙视链上,而《水浒》是白话,写江湖,用新文体讲述新故事,对文豪们反而有陌生化效果,印象自然好很多。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8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扬传统价值观不是小说的功能和义务,历史演义小说也应对历史做些“胡乱发挥”。
B.历来三国故事的讲述人对正史记录缺少辨别的自觉,他们忠于正史是为证明自己有文化。
C.在从民间三国故事到《三国演义》的演变过程中,民间色彩被参与其中的文人逐步删削。
D.相比《三国演义》,《水浒》用白话来写江湖是“用新文体讲述新故事”,所以备受肯定。
2.本文所谈论的“传统”涉及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文章第五段中“价值观和趣味”的具体内涵有哪些?(5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 |
非常了解(%) |
了解(%) |
不是很了解(%) |
一点不了解(%) |
没有考虑过(%) |
个性 |
30.2 |
60.3 |
7 |
1.9 |
0.6 |
兴趣 |
28.5 |
49.7 |
18.1 |
3.2 |
0.5 |
能力 |
27.9 |
53.2 |
15.6 |
2.5 |
0.8 |
选项 |
很强(%) |
较强(%) |
一般(%) |
不具备(%) |
没有考虑过(%) |
合作意识 |
19.7 |
32.4 |
45.8 |
1.2 |
0.9 |
竞争意识 |
21.3 |
24.5 |
45.6 |
5.4 |
3.2 |
创新意识 |
15.5 |
33.3 |
41.9 |
5.9 |
3.4 |
社会适应能力 |
23.5 |
21.2 |
51 |
0.3 |
4 |
人际交往能力 |
22.6 |
37.9 |
36.7 |
0.3 |
2.5 |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可能与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有关。
B.在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可能影响生涯发展的变量上,研究表明它们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高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相较于兴趣与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认识清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据材料二的数据,对于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C.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 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 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 ,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 。( ),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忘却 漫无目的 贫苦 触手可及 B.遗忘 漫无目的 清贫 垂手而得
C.忘却 漫不经心 清贫 触手可及 D.遗忘 漫不经心 贫苦 垂手而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
B.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C.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
D.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近百年的发展,②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③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④中国儒学考古将考古与儒学结合起来。⑤它的研究对象是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及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⑥过往的中国儒学史研究仅限于文献研究,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⑦考古学的加入将会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⑧中国儒学史不再是历代儒生的论说史,⑨还包含了对反映民众生活的儒学文化遗迹与遗物的研究,⑩为中国儒学考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理解性默写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中心论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5.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7.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