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高”,利国利民
高三(2)班 李逍遥
“宇宙的尽头是深圳教师。”在看见清一色名校毕业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名单后,有人如此感叹。
疫情当下,随着外部就业环境日趋恶劣,挤进体制内成为了一众应届生的首选,而深圳教师作为焦点,逐渐“三高”化—即高学历、高收入、高福利。在我看来,这利好于教师行业,利好于学生,利好于国家未来。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教育行业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各地为了吸引人才,也在一步步“三高化”教师编。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深圳这些中小学,就像一条条鲶鱼一样,带活了整个水域里的沙丁鱼,使整个教育领域欣欣向荣。不可否认,教师“三高”,让教育行业未来可期。
教育行业发展起来了,对谁最有利?答案显而易见,是学生。还记得前些年,经常有人抱怨说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低下,对学生会起到负面影响;而现在,所听见的大多是在质疑教师行业大材小用等等,其实不然。只有当教师素质上去了,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才有可能相比旧日有较大提升,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名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客观上大多眼界更加开拓,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他们的引导下,格局更易提升,所学所思也会从传统的应试转型为提升综合素质,走出校门后,这批学生也大抵不会成为社会诟病的“考试机器”,而是三百六十行的状元。教师“三高”化之前,少有人敢想像自己的老师出自清北;而教师“三高”化后,学生们却能有幸目睹余华在校报告厅讲解中学作文。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三高”,让学生未来发展更有想像空间。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潜力的保证。教师“三高”,不仅仅让教师们不再贫寒,让教师们有了更好的职业尊严,让教师们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下潜心从事教育事业。教师的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当然也会相应提升,尊重知识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认可,人才越来越得到追捧。由此,国家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高。既如此,何乐而不为教师“三高”呢?在当下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教师“三高”很好地把年轻人从网红、主播等娱乐行业上拉回头,使他们主动看向学术与知识。这样一来可改变快速发展时代部分人娱乐至死的不良心态,缓解上发展道路上的阻力;二来可提高师道尊严,促进国家前进,一石二鸟,幸甚至哉!教师“三高”,利国利民。
在教师“三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走向群众,走向广大人民,实是我们的榜样。在新时代大环境中,我们也应顾全大局,沿着中国梦的方向前进,我们也要试着去撒下种子,努力实现伟大复兴。唯有教育出头,将来才会更有希望。教师“三高”,未来光明!
莫用世俗观念绑架师德
高三(3) 张雨桐
近日,随着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情况的公布,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招揽名校毕业生去大都市教学利国利民,但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反对教师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而笔者以为,虽然“有教无类”是师德的基准之一,但若以此来要求每位教师都“上山下乡”,则是一种“道德绑架”。
我们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部分网友认为在大城市用高额回报吸纳名校毕业生的同时,地区间的差异也会间接拉大,甚至有言称这些发达地区的学生有些根本不配用这样的“名师”。这样的做法是“不公平的”,有些网友眼中的“公平”是建立在名校毕业老师“平均”分配于全国各地上的,应该是“有教无类”而不是“只教一类”。但所谓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真的应该如此吗?
其实不然,一部分网友只是站在了“弱势方”,甚至就是自己的家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不平均”就是“不公平”。但不妨想想,为什么深圳能招聘如此多的“优秀教师资源”?因为它有足够的资本,它能提供给名校毕业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高额回报。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类“见钱眼开”的老师们没有“师德”,可要求让他们在辛苦深造后只去偏远的地方教书,又何尝不是强人所难呢?又何尝不是道德绑架呢?
除此以外,在这层出不穷的质疑声里,我们能发现世俗的糟粕也埋藏其中,一部分网友“为学历是重”,简单地将名校毕业生和好老师画上了等号,将这大势所趋的结果归类为“浪费资源”,而这样的观点,之于那些也许不是名校出身却依旧桃李天下,育才四方的优秀教职员工来讲,不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评价吗?退一步说,就算不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就采取各网友所认为的“公平分配”而言,这样的要求对于发达城市而言也是一种不公,是一孔之见。
我认为,这样的社会现象,反而是“资源”和“收益者”在时代驱动下的“双向奔赴”,既谈不上利国利民,也不至于遭人唾弃。可难道落后地区就真的没有好老师吗?显然不是的。毋庸置疑,在今天,我们的国家和个人都已经做了很多。上有“烛光奖计划”,为远在乡村支教的老师们伸以援手;下至个人,如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以自己的双肩担起了无数孩子们的读书梦。
再回到这篇报道上来,平心而论,这都是时代和政策使然。对于这些个人的选择,我们无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们品头论足,指指点点。而我国也从不缺乏好老师,他们不该被以学历论高下。我们真正应该热议的,是如何为当下的教育计划添砖加瓦,是如何为那些洒下杏雨的双手撑起更蓝的天空。
教学质量全凭师资?
高三(4)班 周阳
近日,深圳中小学招聘大量名校毕业生引发关注,大家议论纷纷,而我认为此类做法是欠妥的。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各类资源紧缺,教育资源也毫不例外。许多贫困地区可能稍微有一些知识储备的人都可以当老师,而他们是否具备当老师教育祖国未来花朵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这些都存疑。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圳此举是值得肯定的,起码说明地方政府对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程度,明白师资对教育的重要性。
但又大可不必招聘名校毕业生,因为名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适合做老师。《师说》有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当然是需要过硬的能力的,但对于中小学学 生来说,所写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难,这些名校毕业的老师储备的许多知识则无疑是被浪费掉 了。中小学阶段,笔者认为,在能力达标的前提下,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毕 竟老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更是教会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名校毕业生自身 的学习能力一定是较常人更优秀的,但会不会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呢?毕竟教 会别人和自己学会,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
所以这样的做法不一定是最有利于学生的。恰恰相反,这可能使学生们过于依赖老 师,自己的能力反倒没有得到锻炼。这也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反对,在职老师的要求会不会 从大学生变成研究生乃至博士生?这样内卷下去实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同时,这也影响了名校毕业生们的前途。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来说,高 薪必然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深圳斥巨资一举定能吸引大批优质毕业生。但若这些人才都挤进 了老师一职,科研的冷板凳谁去坐呢?这些毕业生几年时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该如何利用 呢?他们本应该从事的那些需要高尖技术的工作谁去做呢?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国家花钱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大材小用,年纪轻轻的优秀人才拿着高工资却做着轻松的工作,仿佛提 前进入养老生活。对于人才资源本就匮乏的中国,深圳此举实在欠妥。
多年来,中国式教育一直饱受争议。大环境之下教育体制难以一朝改革。各地政府、教育局理应最大程度重视教育,但像深圳这样浪费、过于内卷的做法大可不必。而是将工作 切实到位,做得细致。深圳这样的做法难免有想要一劳永逸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