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文言文复习(四)
研制人:孔祥梅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本主题复习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一、素养导航: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在语境中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二、内容导读:
4、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例: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5、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例: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听从)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农,从事)
C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6、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例:A、“世宗雅已知朴”同课文的“安帝雅闻衡善术学”中的“雅”;
B、“不足飨士”同课文“旦日飨士卒”中的“飨”;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达标训练(约10分钟):
干名采誉( ) 形影相吊( ) 严惩不贷( )
亟来问讯( ) 既往不咎( ) 细大不捐( )
披荆斩棘( ) 不期而遇( ) 不速之客( )
毁家纾难( ) 冠盖相属( ) 屡试不爽( )
不赞一词( ) 垂帘听政( ) 求全责备( )
口诛笔伐( )
四、提升导练(约15分钟):
1. 利用语法辨别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
(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2. 利用教材联想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
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隳:毁坏
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 利用成语对应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联想成语
(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联想成语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成语
(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联想成语
4. 下列错义设置用了何种手法?
(1)(2019·江苏)B.(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 酬:应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北京)D.(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浙江)B.(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地名)兵之冲(,上下震摇) 冲:突袭,冲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安徽)D.(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项经传
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升太平府知府。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
(1)第二、三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