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并不是人类的依赖
高三(14)严婧
尊敬的甲网友:
您好!
无意之中看到了您对苏炳添这则报道的回帖,充满好奇心的我,仔细阅读,产生了一些看法,由衷想和您分享。
没错,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开始,各国纷纷重视科技发展。当今社会,科技已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这么说,生活中处处可见科技的产物,人们的生活已被科技充实。
但是,人具有意识和情感,科技产物没有。当今世界科技如此发达,终究是人去研究,去实验,去一步步开发自己的潜能。布鲁诺曾说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通过科学,人们变得勇敢;通过科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更是通过科学,人们认识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可能。
科技不是人的依赖,但人是科技的全部。普罗塔克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没有人,科技又从何而来。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政策不断支持着科技的开展,1964、1967、1970这些数字,都是新中国科技成功的蜜糖。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的巅峰,如果不是人的意识在告诉社会要发展科技,那么,科技,从何而来?只有不断的开发人类潜能,向一切所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不,并向其发起冲击,它才有可能。
此外,“高度紧张的竞逐与超强度的运动对健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一观点,我想可能是您不太了解运动员这一行业。自1957年起,毛泽东爷爷便将体育纳入教育方针之中,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就已登临世界舞台。体育精神是运动员们美的象征,从小开始训练,一点一点地增加训练量,才达到今天如此高强度的效果,也许,缺乏锻炼的普通人猛然去参加这类高强度运动会产生伤害,但,在高水平运动员那儿,早已是家常便饭。而且,运动员的训练量是依据运动员身体条件,依据科学展开,有一定规律性的,这样的运动并不会对身体有害,反而,会加强身体机能,以发挥最大潜力,取得更好成绩。
未来,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更多便利生活的科技产物,作为世界的主人,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地位,去控制这些没有意识的机器,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适度的锻炼,并且,为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加油!
以上是我真挚的看法,十分感谢您的阅读!
此致
敬礼
一位普通的网友:张明
2021年8月28日
体育竞赛,意义仍大
高三(15)班 周思涵
尊敬的甲先生/女士:
你好!
近日我在网上一篇报道下方看到了你的回帖,感触良多,有些想法想要与你共同交流探讨,希望你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的来信,谢谢!
在你的回帖中,我看到你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体潜力的开发已无实用意义。高强度的运动是有害的。恕我无法认同你的看法,在我看来,直到如今,体育竞赛仍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
体育竞赛是人们进行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超越”,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必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评判。体育竞赛也是如此,对于运动员,他们参与竞赛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金牌银牌,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够发挥潜力,超越极限,这样的体育竞赛展现的是人类本身的速度与力量,而不是科技,况且假如报道中苏炳添是使用了某种黑科技才打破记录,那么这个记录与竞赛将毫无意义,连观赏性也不见得有。人类的天性中即包含“挑战”的成分,正如那个“四分钟内跑不完1千米”的论定的打破,体育竞赛证明了运动员乃至人类可以超越一个个“不可能”,这种不服输、奋勇向前的精神本身的意义便超越了将体育比赛局限于“无实用、寻刺激”的认知。
体育竞赛能够带动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追求,增进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奥运会不仅是奥运健儿努力拼搏的场所,也是一场盛大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无数的人们因为一场场比赛联结在了一起,共同表达着自己对运动的热爱。这份热爱不是让普通人都像运动员们一样进行高度紧张的竞逐与超强度的运动,有根本不会有人像这样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所以大谈特谈竞赛式运动对人体危害是不具备现实意义的。大家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同时脑海中可能也会浮现出苏炳添冲向终点线,科比飞身扣篮这些激动人心的赛场情景,以此为自己加油打气,努力锻炼,而不是单纯的要当苏炳添第二、科比第二,然后伤到自己的身体。体育竞赛能够带给人们运动热情,我想你不会否认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吧?
“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奥林会的口号,同样也适用于所有体育竞赛,这份追求与热忱。正是体育竞赛中我们可以学到的意义价值!
祝安康
张明
XX年XX月XX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