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欧洲手工艺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15
 

欧洲手工艺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在当时的古希腊,人们则认为艺术只是一种适合奴隶和工匠的职业,这种印象在他们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中世纪,行会掌握着艺术教育源头,艺术家们基本上都投身于此,这时的艺术教育变化为艺术家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几乎都来自于作坊,并由贵族人群供养着这些美术家和能工巧匠,为他们带来艺术创作及其相关的美术教育。在经历文艺复兴这一复古思潮的洗礼后,西方艺术教育逐渐走向科学理论与审美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所创办的美术学院一个个将摒弃以往教学过程中单纯技法的缺陷,创造了艺术思想、艺术理论、艺术创作和艺术经验之论且培育了一批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和探索灵魂的艺术家。在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一批致力于回归手工艺的设计大师们纷纷组成社会团体,如表1所示,从社会伦理、艺术教育及革新、室内设计等多个范畴中通过个人或团体实践来为艺术教育主体方向做铺垫。

2.1 工业革命促进艺术教育模式发生转变

当工业时代到来,手工业生产将开始被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所替代,手工艺人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由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素质的不同要求,使生产过程被分离为一系列工作岗位,人工需求减少;从分工角度讲,为了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每个商品产出的把控将被分为不同的生产工序,单纯的师徒制度生产模式不能够提供产业分工和互相协作,且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苦练手艺的学徒们在机器面前相形见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正由于产业分工加剧促使采用批量化、标准化的新生产方式,那么设计者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设计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当机械化生产成为操作台上的主要演员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普通工人达不到传统手工艺的水准,因此手工艺人们纷纷加入到机械生产的行列中来。同时,随着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趋向于大工业,且工作效率是手工业技能不可比拟的,按照传统的手工艺来设计机械产品显然是不可行的,而避繁就简的设计是实现产品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此时提出了“人民的艺术”的口号 [[4] 曹琼晓.试论工业革命对传统设计走向现代设计的促进作用[J].大众文艺,2011(19):80-81.">4] 。毕竟工业革命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普通人群的使用,设计再不是为权贵阶层服务,而是更多地为大众服务,与审美的精神需求相比,这种物质需求更为迫切。

因此,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无情地划分,投资成本的减少使制度松散不规范,无法学习到核心知识,其导致艺术教育模式发生转变。行会开始由“学徒制教育模式”逐渐转向新的“学院制教育模式”。学院教育则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团体教授技术模式,为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2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加快艺术教育理念的变革

在1890年—1899年期间,为改变遭受工业革命完成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艺术引领者罗斯金、莫里斯等人都开始意识到,除了维护工业革命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脆弱关系外,艺术理论教育及培训对工厂工人来说也极为迫切,应提上日程。莱特比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便提出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之上继续变革,以此来完成工业应用艺术的广泛传播,即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结合手工艺运动真实、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设计人才、设计素质的培养及学徒知悉手工艺制作基础,尽可能地向特定的工业发展提供专业美术教学和应用培训,被喻为“鼓励装饰设计的工业应用”的试验园地。

2.3 包豪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艺术教育走向成熟

20世纪初,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艺术教育进入成熟阶段。草创时期的包豪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向往中世纪手工艺行会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表现主义的行会”这一主题思想,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老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逐渐注重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试图建立起一个微缩的理想社团。

在1921年—1928年期间,从发展时期具有表现主义偏向的“艺术与手工艺”逐步转型为“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教学课程也与以往截然不同 [[5] 王旭.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5.">5] 。以纺织作坊为例,如图2、图3所示的做工师傅是海伦娜·玻尔纳,造型师傅由乔治· 穆赫担任。无论是教师传授还是手工作坊其安排课程的方式都均符合了其教学设计理念,作为工业化的试验场,主张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包豪斯在“人与环境”双向互动性关系上所造就的丰功伟绩,已经成为人类在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双向探究设计教育过程之中一座鲜明的里程碑。

3 结语

回顾源远流长的艺术教育历史脉络,20世纪上半叶之前,这些艺术家们单独看是零散而独立的,但如果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观察,虽然行会与艺术学院在各阶段的社会实践中成立和倒闭是一念无常,存在与消失成为一杆标尺,但艺术家们共同把握住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创造了艺术理论的概念,做到“完成工业应用艺术的广泛传播”及其后期的“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崇高理想,打破了工业革命影响下技术与艺术截然不同的社会性差异,构建了一个优良的现代艺术教育形式框架。同时,通过文章对欧洲手工艺背景下艺术教育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下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实现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