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文】展示(五)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9-10
 

“亚洲飞人”所传的时代火炬

高三(10)班    谢露

亲爱的甲先生:

   您好!

   我近日在有关“亚洲飞人”苏炳添以11年的辛勤付出,打破亚洲记录的报道下看见了您的跟帖。我有幸拜读了您的评论,你认为如今人体潜力的开发不实用且有害。当然,从某一些层面,您之言确为有理。但是,就人类的进程来看,我却不认同,请您听我细细道来。

苏炳添此次超越自我打破记录是他多年坚持的成果展示,更是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价值体现。司马迁曾有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苏炳添自己而言,他用多年的汗水与心血争夺着赛场上的0.33秒,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他已然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也自然无愧于心。于国家而言,他的0.33秒打破了记录,创造了亚洲人的奇迹,在奥运的舞台上,彰显了中国人的追求卓越、敢想敢拼的价值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与隐忍精神,这无疑是苏炳添为中国向世界递出的最好的中国名片,一张证明中国人永无极限的世界入场券。

与此同时,苏炳添在个人身体、体育竞技上的突破,更是向国人传递着新时代的火炬。在如今互联网,物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足不出户享受科技的便利,但却淡忘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强健的体魄才是创造一切的源泉。也正是因为缺少在体育锻炼中如何付出,如何追逐,如何超越的体验,一种名曰“佛系”的人生态度悄然现世。很多少年们在青春岁月中,竟然早早的生出了该在暮年时才有的安于天命的人生态度:只知如今安然自若,不虑未来荆棘丛生。试想,如若每一位中国少年都生出如此心态, 安于温暖,畏惧甚至逃避挑战,中国何来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如何实现?

但当人们在奥运的观众席上,亦或是在电视机前看见苏炳添为梦追逐,挥洒汗水,一蹲一跑,展现中国速度的时候,对他的敬意便油然心生,逐梦激情被点燃,拼搏劲头被激发,让佛系人生更是自惭形愧。他在点滴汗水中传递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也传递着承载时代精神的奥运火炬——他的每一份追逐,都为后人引路。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否有了有别于你之前言论的想法?“亚洲飞人”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苏炳添,更应该是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阶,不断追逐梦想的中国人,更应是肩负祖国未来的中国少年。

此致

敬礼!                                                                                                               

     一位热血的网友:张明

                                                    2021年8月28日  

 

 

去时少年身  归来英雄魂

       高三(11)  伍艾琪

亲爱的甲网友:

您好!

不知你是否记得几天前在一则有关“亚洲飞人”苏炳添打破记录的报道下发表的一番消极的言论?你将开发人体潜力视为无意义之事,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窃以为,开发人体潜力不仅挑战了自己,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君不见,苏炳添为这0.33秒所付处的血与汗,11年的努力只为挑战极限;君不见,在高度紧张的竞逐与超强度的运动下,苏炳添已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蜕变成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这难道只仅仅为了一些人的观赏需求和精神刺激吗?不,肤浅一点,他为中国乃至亚洲带来了无限荣耀;深度剖析,他为人类开发人体潜能献出力量,让人们知道世界上不仅有死后小脑被解剖的爱因斯坦,更有国人的辛勤努力。若无这些人无上限突破自己极限,又哪来你口中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呢?抑或是如乙网友所说,你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在开发人体潜力这个角度上,苏炳添确为英雄。另外,从体育锻炼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个强者。

你口口声声说苏炳添的训练强度过大,对健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可你是否知道,它采取的是合理、科学的运动方式;你也控诉道,当今的竞逐过于紧张,但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中,不施加一些压力,又怎能激发出人体巨大潜能呢?俗话说得好,逆境之中,必有希望。正是在训练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苏炳添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并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是个十足的强者,是举世瞩目的英雄。

也许是你每天都浸润在当今浮躁之风与佛系之言的社会中,不免对世俗有了一些偏见。但请沉下心来仔细思考。少年郎成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到底有何意义?当然,言语或许不能打动你,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告诉你,打破自己的极限和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将带来惊人的成绩。

祝生活安康!

                                                             网友:张明

                                                          2021年8月28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