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两淮盐业兴起,通州(南通的古称)地区属于淮南盐场的一部分,因而明代以前,当地的经济支柱本是盐业。明朝起,黄河河道南侵并夺淮入海,使得大量泥沙在苏中、苏北海滨淤积,海岸线不断东移,通州地区出现大片疏松的盐碱土,十分适宜种棉。通州一带渐渐成为重要的棉产区,棉花畅销淮北、山东。至清代,通州全部农田的七八成都种着棉花,当地培育的棉种正是“鸡脚棉”,它的出棉率比彼时江南其他的优质棉种更高。棉业生意越做越大,每年秋天,通州商贾云集,连闽、粤商人也会专程乘船来收棉。手工棉纺织业也随之兴起,通州地区逐渐成为重要土布产区,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布”之盛况。此外,明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格局,强制农民植桑育蚕,使当地蚕桑业亦有所发展。
19世纪末,清末状元张謇秉持“实业报国”理想,在家乡南通的唐家闸通扬运河畔圈地68亩,忍辱含垢,克服重重困难,历时44个月,于18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纺织企业。他取《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将工厂命名为“大生纱厂”。为应对纱厂开工后原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张謇又将眼光投向沿海滩涂,在盐碱地上垦牧植棉,为纱厂建立了一个可靠的产棉基地。当时,纱厂所用原料仍是以鸡脚棉为主,直到20世纪初,鸡脚棉逐渐被新兴棉种取代,从此沉寂了一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