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本通知转发给你们,望认真学习通知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省教研第十二期课题评奖的项目、申报第十四期教研课题的单位均于8月20日前将材料按照要求报送至教科所王燕同志处,电子稿发送至yzyzjks@126.com。
仪征市教育局教科所
2021年5月19日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扬教院科研[2021]7号
关于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及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科室、市直各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化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质态,根据省中小学教研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及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21〕27号)精神,经研究,决定于4月20日—9月8日期间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和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1.申报省教研第十二期课题奖的项目单位务必于在6月30日前将项目结清项目单位。
2.申报省教研第十三期课题的单位为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师范院校、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的集体或个人。
二、申报办法
1.申报要求详见附件。
2. 省教研第十二期课题评奖的项目单位于8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至市教科院教科所。
3.申报第十四期教研课题的单位于8月20日前将申报书和活页按照要求报送至县市区教育局教科室,并于8月30日前报送至市教科院教科所(市直学校同期)。
联系人:夏老师,联系电话:87629513
Email:yzsjks@126.com
附件: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及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年5月10日
苏教研〔2021〕27号
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
评奖及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科研中心):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强校、科研兴教”之路,经研究,决定于4月20日—9月8日期间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和第十四期课题申报工作。请你市负责课题管理的教研员认真做好相关宣传组织工作,切实提高评奖和申报课题的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报工作,过期将不予受理。
联系人:孙向阳,电话:025-83758213,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邮编:210013,邮箱:sxy200609@126.com。
附件: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要求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申报指南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附件1: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要求
一、评奖资格及名额
在2021年6月前结题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以及由于特殊原因滚动到第十二期的第十一期课题(需有我室开具的同意延期的书面证明)的研究成果均可参加此次评奖。各大市参与评奖的名额不限。
二、评奖材料
参加评奖的课题须提供以下材料:
1.(1)课题申报评审书(2)开题论证书(3)中期评估表(4)结题论证书(5)结题证书(6)发表的省级以上的论文。以上材料只需复印件,需加盖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上述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
2.(1)研究(结题)报告(2)教研成果应用情况说明(主要说明成果的推广效果,限1000字)。研究(结题)报告与教研成果应用情况说明需提供纸质材料和电子稿,电子稿用参评的课题名称命名。
3.课题研究的其他相关成果,包括专著、教材、案例集、影像制品(光盘或U盘)、网站网页、相关软件及其他具有推广价值的内容,光盘或U盘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录像、课题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的专题介绍等。
课题负责人填写好《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评奖送审材料袋(封面)》(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http://www.jssjys.com”中的“课题研究”栏目中下载),粘贴于送评材料袋封面。上交参评材料不超过一盒(一般规格的文件盒,厚度10cm左右)。上述材料由各设区市教研部门统一报送,上报材料一般不予退还,原件材料请自留备份。
三、评奖要求
以研究(结题)报告及教研成果应用情况作为评奖的成果主件,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影像资料等作为成果附件。课题研究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在理论探索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作用;研究成果多样,量多质高;研发的教材具有科学性与较强的实用性;课题研究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与促进作用;课题研究成果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有利于促进我省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团结合作,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此次评奖。
1.主持人无工作单位或挂靠工作单位的;
2.课题主持人所承担的江苏省教研课题经费使用严重违反财务制度和规定的;
3.申报材料没有通过正常的申报程序的;
4.申报者同时申报两项以上(含两项)课题的。
四、评奖程序
1.按“学校——县(市、区)教研部门——设区市教研部门——省教研室程序逐级申报;师范院校人员按“所在院、系——校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社科处等)——省教研室程序逐级申报。
2.课题负责人应主动申请参与评奖,并将相关材料按要求报送到各设区市教研部门,由各设区市教研部门将参加评奖的材料统一报送至省教研室(包括评奖课题的研究(结题)报告电子稿),并在江苏省教研室网站(http://www.jssjys.com)中的“课题研究”栏目中下载《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参评目录表》,填写完毕用word文档形式通过附件发至sxy200609@126.com。
3.我室将组织专家对各设区市上报的课题进行评奖,获奖名单将与第十四期课题评审结果一并公布。
附件2: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申报指南
一、课题简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同意,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1995年开始设立。该系列课题注重课程教学及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面向全省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师范院校等领域的一线教师及教育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
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两类。对于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给予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研究所在单位承担。
二、申报资格
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师范院校、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的集体或个人。
⒉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尚未完成我室第十二期以及第十三期教学研究课题的单位与个人不得参与此次申报。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及以上课题,同一课题不能同时跨类别申报。
4.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期课题:
⑴申报人无工作单位或挂靠工作单位;
⑵申报人所承担的前一个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自行中断;
⑶申报人所承担的前一期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未通过成果鉴定并获得结题证书;
⑷申报人所申报的课题不属于教育科学范畴;
⑸有确凿证据证明申报人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违背科研道德。
三、申报程序
⒈申报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将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纸质稿(《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评审书活页》一式各3份))报送至县(市、区)教科研部门。
⒉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初审后,将《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申报评审书活页》各一式3份报送至各设区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科研中心)或科研部门。市教科研部门根据申报数量的分配指标组织对本市申报课题进行复审,将通过复审的课题评审书及活页的电子稿和纸质稿报送到省教研室(《课题评审书活页》电子稿和纸质稿单列、单放),并将本市申报的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详细目录用word文档的格式发送到sxy200609@126.com邮箱。
⒊课题申报者及各设区市课题管理人员需到省教研室网站(http://www.jssjys.com)首页的“课题研究”中下载2021年度的相关表格,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⒋省属师范院校的课题申报材料直接报送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省属市管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的申报材料需先报送到所在各设区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科研中心)参加评审。
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公示后公布评审结果。
四、申报时间
申报工作从2021年4月20日开始,2021年9月8日截止,逾期将不再受理。请各设区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科研中心)按照时间要求,认真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
五、报送数量
各设区市课题申报数量不超过50项。
六、课题类别及管理方式
⒈不论是重点课题还是立项课题,课题所在单位及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都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切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重点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给予课题组划拨配套经费;立项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给课题组划拨相应保障研究的经费。
⒉重点课题、师范学校人员及市、县(区)教研员作为主持人的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检查和结题验收等课题管理工作,由省教研室组织进行。课题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及立项课题的相关管理工作委托各设区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科研中心)负责。
⒊各课题申报单位要规范课题的日常管理,强化课题的评审、开题、中期检查评估、结题验收等工作,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杜绝“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努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⒋本期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要求在2024年12月底之前完成结题。
⒌第十四期课题的具体管理办法将在今年下半年与课题评审结果一并公布。请各市、各高校认真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尤其要在申报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课题设计水平。
七、参考选题
参考选题是我室提供的研究方向与范围,是课题选择的提示,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仍需要研究者自拟研究课题的名称。超出参考选题的综合性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史研究等也可以自主拟题申报,上述范围的所有课题均需填写《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第十四期课题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江苏教育大会精神,以江苏教育教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监测跟进性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教学规律、义务教育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高中教育新课程新高考等问题展开研究。
1.课程、教材与教学发展研究
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新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研究;新时代江苏特色课程纲要(标准)、教材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校(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变革的研究;大数据与教学效益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深度变革的研究;开放性教学研修的研究;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教育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与教学发展研究。
⒉综合问题研究
新时代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研究;课程基地建设与辐射示范作用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中介组织机制及监管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国内外基础教育比较研究;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研究;脑科学与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⒊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研究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与对策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幼小衔接教育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幼儿园饮食卫生安全管理研究;幼儿园营养膳食研究;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指导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与机制研究等。
4.学校建设与特色发展研究
中小学建设标准研究;中小学品牌建设研究;学校文化与特色创建研究;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管理与高效使用研究;百年老校教育渊源与文化传承研究;新时期中小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共青团、少先队时代特色与活动创新研究;学生主体教育研究;新时期全媒体与学校宣传工作研究等。
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中树立学生“四个自信”的研究;立德树人与学科教育教学落实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研究;中小学德育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及相关问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及渗透研究;国防教育与学科融合性研究;运动干预心理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风格与个性发展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等。
⒍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健康江苏建设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问题的研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性研究;体育活动“一小时”与“大课间”活动的模式及实效性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践性研究;校园足球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美育工作研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性研究;戏剧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中小学美育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研究;体育、艺术教师职业标准的研究;学校食堂安全卫生与管理的研究;中小学生营养及健康研究;学生疾病防控与应急救治机制研究;学生近视眼防控研究;学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7.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新时代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教研室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新形势下中考、高考改革的研究;幼儿园、中小学安全防范工作机制研究;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校长领导力研究;基于质量监测的跟进式改革研究;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等;
8.教师发展研究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的研究;提高教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研究;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区域教师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校长、园长专业化成长及培养机制研究;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名教师、名校长培养的研究;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教师课程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等。
9.实验教学研究
综合实验项目研究;推进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完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研究等。
10.学生发展研究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儿童观、学习观的研究;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成因的研究;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学生道德成长与价值观形成的研究;学生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的研究;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儿童文化与儿童发展的研究;学生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研究;生命教育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