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目标上追求完整人性,追求“善”的价值取向;审美意义上完善自我经验,追求“美”的
价值取向。要明确具体的三大实现路径:优化艺术教育的美育主渠道;构建艺术教育的美育主题链;营造艺术教育的美育氛围群。艺术教育美育价值取向实现路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对教育格外重视,从纯粹的学科知识需求,转向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需求。尤其是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更是认识到美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为美育重要载体的艺术教育,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内容、形式等显性视觉效果和情感、意义等隐性审美意蕴,体现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一、艺术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要明确价值取向,主动承担起美育“真善美”的主要责任:在审美思想上引领时代精神,体现“真”的价值取向;在审美目标上追求完整人性,体现“善”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意义上完善自我经验,体现“美”的价值取向。
1.时代精神的审美思想引领
艺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同样,时代精神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要有意识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元素,发挥好美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激发对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以及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比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画作中正气、恢宏的中国红色彩装点的喜庆风格,主体人物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的外貌,使节对唐太宗充满崇敬、惶恐的神态等等,都堪称唐代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整个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和平、民族团结这一时代精神元素。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要明确审美思想引领,有意识地精选那些时代精神特征明显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维度地获得正确审美体验。
2.完整人性的审美目标追求
席勒认为:“把完整的人性看作艺术的根源,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性。”[1]当前,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序化和符号化、人际交往的信息化和跨时空化等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学习往往将艺术教育视作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极大地扭有的艺术层面与教育层面双重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在这种观念的背景下,学校要更加重视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基本知识的普及、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作品的自我创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个性,
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心智观,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就是席勤说的,“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2]。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及时指导,通过必要的背景介绍、艺术分析等,让学生学艺术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姜美会客观、理智、公正、多维地去分析作品。譬如,在欣赏俄国画家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作品《弗拉基米尔卡》时,学生面对一幅没有动人的风景,只有荒芜然无味,毫无兴趣可言。这时教师就要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画作中这条路是16~19 世纪沙俄时代的一批苦役犯被流放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经过这条路的只有押运者和流放者,整个路途只有苦难和死亡,这条不起眼的泥路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它比一般的作品更能深刻地表现画家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以此引出,我们要学会通过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客观公正地看待艺术作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幸福生活。这种审美方法的培养正是促使学生成为理性的人的有效路径。
3.自我经验的审美意义完善
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典型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在精神、情感等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同时又能在理性层面上引发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等创新审美创造。鲍列夫说:“艺术中存在问题有三种尺度: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艺术作品中既有人类对他的
过去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预测。艺术家既面向他自己的社会环境,面向同时代人和亲近的人,又面向遥远的未来人,面向整个人类。艺术家努力介入今天的关系,同时又力图切断当代的界限,把自己时代的经验用于未来,用永不过时的全人类价值的数据来测量当代。这里既有永久的伦理标准(善与恶),又有全人类的审美价值(美与丑)。”[3]也就是说,一个懂得欣赏的人或审美的人,他不仅是理性的,也能从作品中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不断
完善自我审美经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走向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是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艺术教育中美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席勒说:“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4] 要让艺术教育真正发挥美育功能,就必须优化艺教育的美育主渠道,构建艺术教育的美育主题链,营造艺术教育的美育氛围群,这样才能让艺术教育呈现出多维美育空间。
1.优化艺术教育的美育主渠道
“不管家庭、社会、学校哪种途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已经达成共识。”[5]学校在开展美育时,要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个主渠道,帮助学生理解艺作品的深层意义,欣赏艺术作品的形式价值,从而达到实现共享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1)注重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
艺术作品的含义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符号试图传递给欣赏者的思想和内容,这是由艺术家所决定的。如果只是单纯从画面的浅表欣赏,是无法真正理解,反而有可能曲解甚至误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点拨、分析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与思考,感受、体会作者艺术作品创作的思想与意义,从而激发出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创造。比如,欣赏法国保罗·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作品,不能只停留在作品表层的人体绘画及色彩对比,而应透过作品的构
图、组织、人物的变化历程及神秘的背景色彩去更多地思考作品所隐含的对生命的追问与疑惑,以及整体作品色调所隐藏的宗教背景和人类对自身的终极拷问。
(2)注重赏析艺术作品的形式价值
艺术作品中不同节奏、韵律、线条、色彩等艺术手法都有不同的作用,除了对作品内容层面的解读外,艺术作品的不同艺术手法的赏析,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对霍去病墓石刻群的欣赏,更要从艺术的形式创作手法上去理解创作者构思的精巧和用意所在。石刻群依据原石的自然形态,采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等艺术手法雕刻。石刻原石的材料选择和多种雕刻艺术手法,使得雕刻作品更具丰富性,有的突出形态,有的注
重神情,形体与精神得到了有机统一。整体手法简练、粗狂,个性鲜明,风格浑厚,用分散的10 多件作品来烘托主体雕刻,突出墓主人霍去病的主要战绩和伟大功勋,与背后的似祁连山的大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化的自然。这样的一种雕刻艺术手法不仅承载了雕刻者对英雄人物的哀思和歌颂,也是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石刻艺术因势象形、简括传
神、粗朴雄浑的气势特点及时代精神面貌。
(3)注重共享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一般来说,作品的含义是艺术家企图通过作品的形式告知欣赏者的,而意义则是不同的欣赏者在艺术作品含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自我分析、判断、解释和说明的具体审美体验,而且是变化的、持久的、发展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姜 美:艺术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91·哈姆雷特”。教师要在帮助学生理解走向深层的同时,经常性开展学生群体间的审美体验交流,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共享。
2.构建艺术教育的美育主题链
学校教师在开展具体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构建基于美育角度的时代特点、学校特色、学
生个性三个维度的艺术教育的美育主题链。
(1)挖掘时代特点的美育主题链
教师要有主动研究的意识,把握时代主旋律,挖掘能体现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序列,在教学中有序开展,这对学生树立并践行时代意识、爱国意识是极有帮助的。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的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者丰子恺先生作品为例,他的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风趣幽默,勾画人情世态,反映社会现象。他的漫画融合了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平民性等特点,极具教育意义,被国际上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中国部分城市在精神文明宣传方面,就以他的漫画作为公益广告来宣传敬业、勤俭、友善、真诚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品质。
(2)形成学校特色的美育主题链
每个学校同样有每个学校的特色,利用好学校的校训,设计成为学校特色的美育主题链,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特色的艺术系列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与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学校还可以建设特色课程,培养特色教师,走进特色课堂等,同时,拓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延伸和拓宽,使课内外得到有机结合,形成项目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特色这样从部分到整体的美育主题链。(3)展示学生个性的美育主题链学生个性作品的展示,对学生个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体现,也是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成就的重要平台。现在学校可以用来展示学生个性作品的平台很多,比如学校环境布置、校园网平台等,可以围绕学校特色的具体方面来展示学生更多的个性艺术作品。或者搭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营造出学校艺术教育与学生个性作品展示的学习、欣赏与交流空间等,让艺术教育的高雅气息时时都在,处处都在。
3.营造艺术教育的美育氛围群营造艺术教育的美育氛围群有助于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无形无声的影响、感染,因为一个人如果经常身处于美的环境中,不仅能得到美的环境享受,更会获得心灵的熏陶。
(1)重视学校艺术环境的美化
学校的环境美化要从体现学校特点与适宜学生精神、心理成长发展的角度整体设计,努力营造美的育人环境。校园之美,不能只美在建筑外形上,更要美在精神、美在底蕴、美在内涵、美在学校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学生发展的基石。
(2)重视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社会艺术资源很多,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少年宫、民间非遗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如何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既在艺术内容上有新的拓展,又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开发,为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打造带来有利条件。
(3)重视艺术实践的家校共育
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学校的责任,但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适当利用家长学校或校园微信等多种渠道,指导一些相应的方法,让家长认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懂得一些基本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形式,这对健全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在各类自然景色和社会景色的观赏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