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评价任务设计
教师要跟据课程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教师要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领会真实物理情境在评价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评价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着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设计是实施评价活动的基础,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制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测,体现一定的概括性。要说明学生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哪些物理知识、思想和方法,其行为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步骤二,根据评价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以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为依托,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创设有利于学生讨论、探究的真实问题情境,评价学生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以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物理观念 评价学生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观念的发展水平。如,能否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否正确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能否综合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评价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运动规律及相互关系认识的科学思维发展水平。如,能否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化成物理模型;能否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能否恰当使用证据证明物理结论;能否对已有结论提出有依据的质疑,采用不同方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科学探究 评价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获取证据、作出解释、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发展水平。如,能否分析相关事实或结论,提出并准确表达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否制订科学探究方案,选用合适的器材获得数据;能否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能否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对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和反思。
科学态度与责任 评价学生在认识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发展水平。如,能否认识到物理研究是一种对自然现象进行抽象的创造性工作;是否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内在动机,坚持实事求是,在合作中既能坚持观点又能修正错误;能否依据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认识和评价物理研究与应用,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步骤三,依据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针对评价内容,依据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进行具体描述,要体现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