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物理教师应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评价是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为依据,关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1.教学建议
(1)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物理教学若仅以知识为线索展开,就会导致教学设计聚焦于知识,仅仅专注于学生获得知识,而忽视物理课程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必须把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通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及运用才能逐步形成。学习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形成物理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逐步学习、系统反思和迁移应用,可促进学生的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不断发展,使其学会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质点、点电荷、匀强电场等物理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物理过程都是物理模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这些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能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电场强度的教学,应创设不同试探电荷位于电场中不同位置的情境,让学生研究试探电荷所受静电力大小和电荷量的关系,概括静电力与电荷量成正比的特点,抽象出静电力和其电荷量之比与试探电荷无关的特征,明确这种特征可用来描述电场的属性,由此加强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处理以上信息的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概括—抽象”的过程,发展了科学思维。再如,在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要素进行研究,以及把问题的几个要素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认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等效”的物理思想,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等得到结论,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物理知识的教学,还是物理问题的解决,都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基于证据和逻辑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表述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意愿和能力。
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培养。通过物理学习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升其社会则任感。应通过增加联系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适当的难度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尽可能为学生交流创造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合作的成果;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获取的实验数据,遵循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