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在《无双》中说:只看到黑跟白的人,永远都是失败者。
的确,很多成功者都是用巧妙的迂回实现了原则的坚守,而失败者总是守株待兔、抱残守缺,还拿出一副清高自守的决绝。其实他注定失败,因为真实世界循环转换的复杂逻辑,根本不给单维度的思考者成功的空间。
文学中的爱情也是如此。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充其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并列与互补。那种幻想,在深刻面前显得肤浅。就像杜拉斯在《情人》开篇写道: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 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 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一经典开篇把美丽与衰老,这一对理应对立的概念统一起来。你年轻时,人人都说你美。下一句应该是,你年老时,他们不再觉得你美。但作者说,只有那个男人,爱她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爱情里,美丽与衰老是可以统一的。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会觉得年老并不可怕,因为你们会一起变老。叶芝在《当你老了》中写道: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出于假意或真心地爱慕你的美貌,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美丽与衰老再次统一起来。爱你,年轻的欢畅与哀戚的留痕同样可爱;爱你,倾倒众生的样貌与朝圣者的灵魂同样可爱。
如果爱的是美貌,而不是她经受的教养;如果爱的是才华,而不是他所受的磨练;如果爱的是青春,而不是她的天真单纯;如果爱的是财富,而不是他辛苦经营的血泪——这种爱情是肤浅的。
所以,不要只看到黑与白,辩证思考不单是方法,而是一种深刻。
今天,我们看看比自我“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安全、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5个层次的需求之外,还应有“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第五需求”给了人生奋斗动力,但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会助长自我中心倾向。欲神圣而宁静,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牺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1949年4月19日,年仅22岁。“新生十大信条”是他生前写给未婚妻的信,信中说,一个“新生”,一定有新的人生观、一定有丰富的学识、一定是有纪律的生活、一定有果敢的毅力、一定有高尚的品格、一定是勤俭的、一定是乐群助人的、一定是朴实的、一定是爱国家的、一定是有着高贵的爱情。如此超然,就在于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