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出道夜”不足四天,《青春有你3》被北京广电责令暂停录制,引起社会关注。此前,在节目投票规则的畸形导向下,粉丝为求更加“便捷”地为偶像投票,不惜将成桶乳饮料倒入地沟,这样失控的举止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反感。
正如新华社所批评的,这是以浪费和挥霍为代价的吸睛牟利,“其最终结果是误导、侵蚀了青年人的追求和三观。”
结合前段时间郑爽天价片酬事件,今天从两个角度思考“明星经济”的背后。
这档选秀节目以“青春有你”为名,初衷是为一个个心怀艺术追求的年轻人铺展理想起飞的平台。而近年来,也的确有一部分未来之星通过此类通道绽放个体魅力、打开表达价值的空间。但遗憾的是,本应昂扬青春正能量的节目,却因粉丝集资、彻夜打投、网络暴力、流量造假等乱象丛生,偏离正轨。
一场本该是青春飞扬的旅程缘何一步步将年轻人带入了“沟渠”?
首先,对所有视听节目而言,一旦赛道偏航、价值导向缺位,节目终会有触礁之时。至于主打青春造梦的选秀综艺,要让青春乘风破浪,必先校正价值的航向。
其次,节目背后霸道的资本捆绑、扭曲的流量思维,都难辞其咎。这些年很多经纪公司、平台方、商业主纷纷盯上了利益蛋糕,他们凭流量而来、唯流量而去。而在资本的推手下,年轻的粉丝群体“氪金”、打投,用超越理性范畴的时间与金钱为所谓的青春梦想买单。
最后应该思考的是粉丝个人。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通过追星确立价值认同,偶像被看成理想的自我。正处于青春之中的年轻人,能找到自己追逐的偶像,以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你”为见贤思齐的目标,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但破除“偶像即我”的心理投射也是必修的成长课,青春中更重要的是找准“我”的定位。
这些年,年轻一代追星并非都如“倒牛奶”这般不理智。既有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劳模成为全民偶像,也有粉丝是非不分地执着于为劣迹艺人“洗白”;既有人通过追星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跟偶像一样闪闪发光的人,也有人沦落为“脑残粉”“毒唯粉”,动辄掀起骂战为网络暴力推波助澜。说到底,追星本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粉丝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值得追、怎样正确地追。
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只在“混饭圈”中寻找,偶像也不是永恒的避风港和安慰剂,认识自我,坚定自信,保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奋斗姿态,才能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
另外前段时间,郑爽的天价片酬曝光。每到这时,网上都会出现“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戏子当道,英雄落泪”等内容的文章。文章内容不外乎先说一下明星有多么多么赚钱,拍一集电视,收入就抵一个科学家一年的工资。一个科研工作者终身为国奉献,功垂千古,但还没有明星花边事件关注度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