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
众所周知,真核生物的核DNA一般是
线性双链的,并且这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链5’——3’,另一条链3’——5’,如下图:
因DNA聚合酶只能识别3\\\\\\\\"-OH,因此DNA复制时双链合成的方向是不同的:前导链是沿着模板链3’→5’的方向合成,后随链是
沿着模板链5’→ 3’的方向合成。或者从合成链的角度看:“合成必须沿5’端至3’端复制”,这就意味着前导链能够连续复制,而后随链的复制只能不连续进行,合成的小段DNA被称为“冈崎片段”。见下图:
DNA在开始复制前还必须有“引物”。引物通常是一小段直链RNA,顾名思义,起引导、定位的作用。因此后随链上新合成的序列其实是由“……引物-冈崎片段-引物-冈崎片段……”组成。见下图:
至此,DNA的复制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主要是切除RNA引物和填补RNA引物留下的空缺。对于链中间的引物被切除,前方还有冈崎片段,沿着片段往后填补DNA即可;但位于链最前端的引物被切除后由于没有可以定位的序列,因此引物被切除后无法填补空缺,相当于子代链被截去了“一截”,造成新合成的子代DNA变短。见下图:
随着DNA复制的继续,复制一次,子代DNA链都会截去“一截”,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子代DNA就会越来越短。
回到高中新教材的定义:
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上述介绍的DNA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截掉的DNA序列就是染色体端粒DNA序列。教材表述:“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了解了上述DNA半不连续复制,作为学生或作为曾经学生的你应该知道原因了吧。
所以说,端粒其实就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炮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鞋带两端的塑料壳,承担伤害以防止鞋带本体散架,见下图。因此,对于端粒而言,它的功能就是保护DNA复制时基因的完整性和染色体的稳定性,其与真核细胞的寿命和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高中教材上提到的“端粒学说”。
既然细胞衰老和端粒缩短有关,端粒缩短又和DNA复制时
位于链
最前端的引物
被切除不能补齐相应的DNA片段有关,那是不是说我们只要想办法补齐DNA复制过程中起始末端的DNA片段,就能够阻止端粒的缩短,细胞就可以长生不老。细胞中有没有这样具有超能力的物质呢?当然有,他就是:
端粒酶。
端粒酶是一种使端粒延伸的逆转录酶, 是一种能够延长端粒并通过使其重新生长来修复缩短的端粒的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其RNA组分为模板,蛋白组分具有催化活性,以端粒5\\\\\\\\"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因此,端粒酶被誉为青春的源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人体中除了生殖细胞与干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较高外,
大多数体细胞中的端粒酶几乎没有活性
,细胞每
经历一次分裂端粒就相应缩短一截,见下图:
除了生殖细胞与干细胞,其实还有一种细胞的端粒酶非常活跃,他就是不受大家待见的癌细胞。因此,目前端粒酶的研究热点主要汇聚在细胞衰老与癌症两个方面。
左侧:在没有端粒酶的保护下,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的丢失导致染色体损伤
右侧:端粒酶保护端粒,使整个染色体在每一轮细胞分裂中都得到完整的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