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例利用心理剧技术管理高中生愤怒情绪的个案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4-23
 

一、心理剧与愤怒

心理剧是20世纪30年代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雅各布·列维莫雷诺(Jacab Levy Moreno18891974)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团体导演的带领、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团体成员作为主角、配角和观众的创造性地参与表演的过程,使团体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情绪得以表现、释放,并且提升自己的洞察力,获得对问题和自身的更深层的理解,进而发展出健康、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新行为[1]。与传统的谈话心理治疗相比,心理剧属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强调在行动中开展工作。心理剧最基本的五项工具分别是:舞台、主角、导演、辅角、观众,而心理剧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热身、行动(演出)和分享[2]。心理剧的导演(推动者)通常对主角的邀请是:不要只告诉我们,要演示给我们看。心理剧之所以能够产生治疗效果,主要因为在团体中,它提供了一种安全信任的氛围,通过剧中角色的扮演,能帮助主角将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离,当人们能将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区分开来,即形成了角色差距。在临床上,当事人形成角色差距,削弱了习惯性言语防御功能,更容易激活唤醒自身的创造力、自发性、想象力、灵活性和自我表达力,当事人便能从原先的困境中找到更多的出路与办法[3]。目前,心理剧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环境,对帮助那些遭遇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以及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人们发挥了积极作用[4-6]

愤怒是由与其价值观、信仰或权利不一致的刺激而激发的一种强烈的、令人不舒服的情绪反应。愤怒情绪对个体有利有弊:一方面,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激活个体健康的自我保护行为;另一方面,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处理不当会引发侵犯和暴力行为。生活中,人们若一味采用压抑回避的方式,则无法较好地管理情绪,只有宣泄转化才能疏导负面情绪,恢复情绪健康。心理剧可以帮助当事人在行动的过程中合理宣泄情绪并处理未解决的事件,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健康行为,为管理愤怒情绪提供有效途径。

二、个案背景

小张,男,高三,18岁,主动来到咨询室求助,中等身高,体型较胖,面色凝重。

自述:最近总是做噩梦,梦到初中的班主任王老师对自己训话,反复的噩梦也影响了睡眠。王老师对待自己似乎总有偏见,不是讽刺就是挖苦。虽然自己初中成绩不差,班级前十,但是王老师似乎总在针对自己,而自己的确没有调皮淘气,因为害怕王老师,平时在班里表现得很乖。王老师对自己伤害最深的一次是在楼道里扇了自己一个嘴巴。起因是在放学之后,自己到隔壁班门口等好朋友,隔壁班的女班长走过来说:“滚开!”当时自己觉得在门口等人,没有干扰别人,于是坚持站在门边。结果这个女班长就去找她的班主任,不久王老师走了过来,没等自己解释就一个巴掌直接扇了上来!当时我没有辩解,转身默默地走开了。除了这件事,还有很多委屈……如今在学习生活中,难以处理好与现任班主任的关系,并非是因为目前的班主任不好,相反现在的班主任对自己不错,可在自己的心里与班主任总是有种隔阂,从来不敢回答班主任提出的问题。每次回想起过去的事,就一直想回去报复,恨不得与初中的班主任同归于尽。现在很想改变一下当前内心的情绪状态,学会与周围的老师正常相处。

三、心理分析

对于小张来说,初中三年的生活,班主任王老师给他的内心留下了创伤,受伤时他选择了逃离,那时候面对班主任,更多的是恐惧、克制和压抑,由于内心不够强大,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虽然当时的愤怒压抑了,但是小张一直生活在阴影之中,当年的一巴掌,还有受到的其他伤害,使小张开始不相信周围的老师,影响到他对老师这个群体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张的内心逐渐成熟,虽然极力想要处理问题,但由于当年的创伤太重,愤怒总是与理智发生冲突,最终被压抑。理智虽然表面更加强大,但愤怒的情绪却持续影响着小张外在的行为,使他难以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

四、行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访谈

第一次会谈主要收集小张的基本资料,根据小张的情况,提供解决的建议,制定咨询辅导的方案;第二次会谈介绍辅导方案并征求小张的同意,与小张达成一致,即采用心理剧的方式尝试解决小张的心理问题。

第二阶段:现场热身

通过心理社团的网络宣传组建心理剧兴趣小组,团体成员共七人,成员是中学心理教师及心理学爱好者。辅导现场邀请小张向团体简要说明自己的问题和对这次辅导的期待。之后,小组进行团体热身,通过趣味游戏激活团体成员的思维,提升现场的能量。

团体热身游戏中采用即兴戏剧的技巧,让团体成员在热身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学习心理剧的基本技术:替身、镜照、角色交换等。热身持续了大概二十分钟,团体成员做好准备后,笔者(导演)邀请小张回到现场,大家围坐一圈。导演让小张回忆一个当年班主任给自己留下印象较深,并且自己很想去处理的场景。

小张回忆道:“初中时自己曾经在楼道里被班主任扇过一巴掌。下午放学,我在隔壁班级门口等好朋友一起回家,隔壁班的女班长不让我站在门口,我觉得站在那里没什么,双方争执不下,她就去告诉班主任,不一会儿班主任王老师走过来,没等我说话,就扇了我一巴掌,我心里很难受,但当时没有反抗,只是默默转身离开了。

第三阶段:行动演出

第一幕

导演让小张在现场凭直觉找到自己、班主任及女班长的替身。导演通过镜照让替身把当时的场景在现场回放。

时间:下午放学

地点:教学楼楼道某班门口

人物/替身:小张/周某,班主任/李某,女班长/曹某

三位替身准备好后,观众围坐一圈,小张/周某站在班级门口等人。

女班长/曹某看到小张/周某,说道:“你别站在我们班门口,滚开!”

小张/周某说:“我站这里又没碍事,凭什么让我滚!”

女班长/曹某气愤地说道:“你要不让开,我就去告诉班主任!”

小张/周某:“你去呀,我不让!”

女班长/曹某转身去找班主任。

女班长/曹某下场后,班主任/李某上场,见到小张/周某,没等他说话,班主任/李某给了小张/周某脸上一巴掌。

这时导演喊停,画面静止(替身保持动作)。此刻,导演走到小张/周某面前,问道:“此刻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小张/周某说道:“很愤怒,凭什么打我!我做错了什么?他问都不问,不分青红皂白,太生气了!”

导演转身问当事人小张:“当时你也是这种感觉吗?”小张点点头。接着导演问小张/周某:“此刻你会有什么反应?”

小张/周某说道:“我很想爆发,凭什么打我,就因为他是班主任吗?”

于是,导演让助手将提前准备的宣泄手套给小张/周某,班主任/李某站在对面,宣泄球放在他们中间,导演让小张/周某把所有对班主任/李某的愤怒宣泄出来,往宣泄球上打。小张/周某打完之后,导演转身面向当事人小张:“现在请你和替身交换一下。”当事人小张戴着手套,面对宣泄球,导演对小张说:“去把你对班主任的愤怒宣泄出来吧!”

面对班主任/李某,面对宣泄球,小张迟迟没有行动。过了一会儿,导演问道:“小张,你怎么了?”小张说道:“我也不知道,虽然我内心非常想,甚至做梦都想报复,但是我又觉得这样不好,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曾经伤害过我的人。”

第二幕

由于小张内心并未修通,所以突然的宣泄行动会受到影响。导演说道:“现在请你在现场选择一下角色,一个是你理性善良的一面,一个是你感性愤怒的一面,可以吗?”小张点头,于是班主任/李某下场,小张凭感觉选择了两个扮演者,其中一个是理性善良的一面,另一个扮演他感性愤怒的一面。两位扮演者面对面。

人物:理性善良/肖某,感性愤怒/林某

导演说道:“请你们扮演小张的不同部分,面对这件事,你们会对小张说什么?”

理性善良/肖某对小张说:“忍忍吧,他毕竟是班主任!”

感性愤怒/林某对小张说:“我受不了这种气,他是班主任,难道就可以这样对待学生?”

理性善良/肖某对小张说:“你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别跟他计较了,你得考虑冲动的后果啊!”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