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1 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
耕作方式变化 |
农具的变化 |
原始阶段 |
刀耕火种 |
石、骨、木 |
商周时期 |
石器锄耕(耜耕) |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
春秋战国 |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
汉代 |
牛耕普及全国 |
耦犁→一牛挽犁 |
唐代 |
铁犁牛耕 |
曲辕犁 |
2.土地制度
井田制 |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
土地 私有制 |
产生 |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形式 |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问题 |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 |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特点 |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
作用 |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汉代庄园经济和宋朝土地政策
1.(2016·全国乙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3.(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
4.(2017·全国甲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5.(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6.(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三、立足家国情怀考查古代农业经营模式
7.(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8.(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四、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9.(2017·全国丙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0.(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1.(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线索2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
发展历程 |
从先秦到秦汉 |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
明清 |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2016·海南高考)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2.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右图),并由此派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官营手工业
3.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4.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手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5.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接,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6.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却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线索3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
发展历程 |
先秦时期 |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秦汉时期 |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
隋唐时期 |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
宋元时期 |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
明清时期 |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
一、立足家国情怀考查古代货币的变革
1.(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2.(2017·全国甲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3.(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三、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5.(2017·全国乙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6.(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四、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
7.(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8.(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线索4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
时期 |
发展历程 |
重农抑商政策 |
战国 |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
西汉 |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
中唐以来 |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
明清 |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 |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明朝 |
海禁政策 (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
清朝 |
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及影响
1.《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 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
2.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3.《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D.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4.《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明朝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鼓励发展朝贡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5.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