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热点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4-14
 

十九届五中全会 

 

 

一、【热点背景】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二、全会主要内容

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内容

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国将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下面具体来看看。

14个关键词速读五中全会

办好自己的事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科技自立自强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实体经济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0年10月30日23:30  来源: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规划《建议》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这次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

“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韩文秀强调。

“四个全面“表述更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引领地位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就有媒体注意到“四个全面“的表述更新了,新的提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三件事情特别重要

  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韩文秀说,“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说,“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规划《建议》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

  宁吉喆说,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收入方面,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在文化体育方面,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规划《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引人关注。

  宁吉喆说,“十四五”时期将按照规划《建议》的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说,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他说。

  王志刚表示,面向未来,我们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长期战略

  韩文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规划《建议》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他说。

  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规划设计

  王晓晖说,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王晓晖说,规划《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说,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来加以强调,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江金权说,“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是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说,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一、经济生活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1.经济体制。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我国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3.新发展理念。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我国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坚持协调发展,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还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我国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未来还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增强竞争新优势;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要成果,未来还要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二)乡村振兴战略

1.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必然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要求;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意义

①(对农民)有利于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②(对农村)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③(对农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村建设提供坚持的物质保障。

(3)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兴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收入渠道。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2)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互利共赢。

(3)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和推动产业升级。

(5)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6)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

(7)有利于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

(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3)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

(4)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5)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6)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政治生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一切的作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大家作主。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使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坚持依法治国。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政府也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用好手中的权力,推进五位一体布局,向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迈进。

3.当代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是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给予社会和个人以重大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

四、生活与哲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指导实践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指导实践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我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制定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坚持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领导人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指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建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4.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的社会作用。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理解,一切都是暂时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及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我国要继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我国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继续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推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6.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