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工具人”
所谓工具人,本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指管理者发布命令,管理对象被动地接受命令,被当成工具使用。身为工具,只需执行指令,而不需要思维、感情。
人是怎么沦为工具的——劳动过程的不断合理化和机械化是造成人的特性逐步被消除的基础。资本要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劳动分工成为理性化的安排。虽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因此让劳动者深深陷入简单化的“直观”的劳动方式,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也是机械系统毫无意义的一部分。
二
人的“工具性”本是一种赞美
人的“工具性”,其实质乃个体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他人需求的对接。时代发展的诉求使个体发挥自我的“工具性”属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获得在社会中更好发展的机会。
因为现实生活不可能主动迎合我们去发生任何改变,所以改造现实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人自身——通过发挥自身的“工具性”去改变。我们赞美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刑天斗帝”“普罗米修斯盗火”“西西弗推石上山”……他们在以自身为工具、为手段证明了“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三 从“工具性”到“工具化”、“工具人”
然而,当拼多多员工猝死、富士康劳工跳楼……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过度工具化,甚至侵害了人原始生命的世界。当机器轰鸣声响起,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一静,在机器喧嚣之中仔细聆听一下来自生命与灵魂的呼声?经济效益、绩效拼比、业务指标……许多外来的压力正逼迫着人们不断工具化,而忽视了人本身的生命意义。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更多的人正在异化为“工具人”。成为“工具人”不仅于个人无益,更是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工具化”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社会劳动力量,甚至鼓吹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但这样凋敝的城堡,注定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并终将在呆板与凝滞中走向灭亡。因为它的本质都是对人本身目的存在的解构甚至否定。
四 “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当鲁迅面对为三纲五常束缚的封建社会,抛却医术,将自身化为笔直击伦理纲常的要害;当叶问面对即将淹没在洪流中的武林,开宗授业,将自身燃作一团烈火,不断点灯使武学薪火相传,世界大同。我们不能说鲁迅只是一架写字机器,亦不能说叶问只是一件习武工具。因他们以思想的自由性与理性使自身化为被时代所需的工具,未丢失心中的初衷与信仰,未丢失自我。因其自由精神,在“工具化”中找到人性光辉,体认生命的价值。【思想的自由与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