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该不该分重点班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4-10
 

我们常说,不能让 95% 的学生陪 5% 的学生读书,可我们却可能正在让那 5% 的资优生成为陪跑的牺牲品,这代价可能来的缓慢,但却会稳定地侵蚀我们人才卓越的基础。

我们是否在忽视卓越?

近期,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

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机械刷题、负担过重、遏制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在这几年正不断受到重视和呼吁改进。

但同时还有一个不事声张、鲜为人知的现象,它对于我们教育与国家的未来也极为重要。

在每个省,每所学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比现有的教育系统所提供的中学课程,有孩子有能力迎接更高的挑战

这些孩子的表现比大多数人所敢于期望的都更好,他们是高分获得者,是打破正常分数曲线的人,他们 3 岁就能进行 1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5 岁就能比收银机更快地算出货品总价,让父母和老师深感惊讶。

但在他们进入学校后,他们往往变成了普通班里挫折感最强的的学生,他们厌倦缺乏挑战性的课程内容,讨厌单调机械式的重复练习,一年又一年,他们学不到多少新东西,常停留在原地等待他人。

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把高天资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放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强迫他们以锁定的步伐和同班同学一起学习,甚至漠视这些孩子想学习比他们目前所学内容更多的对知识的欲望。

禁锢的牢笼用各种条条框框锁住了那蓬勃生长的羽翼。

当他们想寻求挑战时,却被束缚起来,当他们想飞翔时,却被告知原地踏步。

我们常说,不能让 95% 的学生陪 5% 的学生读书,可我们却可能正在让那 5% 的资优生成为陪跑的牺牲品,这代价可能来的缓慢,但却会稳定地侵蚀我们人才卓越的基础。

大众教育下的 “资优低成就”

教育很难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天才,但不适合的环境却可以扼杀一个天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曾对 26 位数学高禀赋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数学才能往往是早期就形成的。许多其他研究也都表明,数学资优生在很小 (甚至在幼儿时期) 就显示出较高的才能,如 2006 年获菲尔兹奖的陶哲轩,9 岁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的沈诗钧。但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才能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义务教育阶段,在大众数学的引领下普通教育数学课程往往较少考虑数学资优生的需求,但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和教学却是影响资优生低成就的主要因素,表现在:

① 课程水平

在以中等智能为导向的学校,由于课程根据普通能力学生设计,往往课业简单,缺乏挑战性,聪明的学生易觉枯燥无聊,失去学习兴趣,易造成学习动机低落,上课不专心,甚至可能因此而受老师误解排斥,导致课业成就不佳。

② 区分教学

完全取缔重点班,快慢班,采用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更喜欢思考性、操作性练习的聪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例如: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直接 “一刀切”,限制不允许出“四点共圆” 的题目。

其实,题目的难易完全不能以此为准。**有一些四点共圆的问题不但不难而且不可少,例如平面几何能够少得了矩形的四顶点共圆这样的命题吗?**数学问题的难易只能由教师掌握,有经验的教师很容易看出哪些问题适合于他的班上的一般学生,哪一些适合少数有才能的学生。

对于有才能的学生,学习速度往往很快,能快速听懂吸收课堂的内容,甚至没教就都会了,因此需要各种形式的区分教学,给他们以较多的机会去寻找或使用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结构。

如果这样那样强制规定,则完全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与提高。

③ 教学风格

资优生的学习风格可能异于普通班的多数学生而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兼容。如果教师的教学风格适应学生的学习,就能帮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尽管 “高分低能” 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 “资优低成就” 的现象却并未受到重视。

除了大众化的课程与教学,目前我国培养资优生的主要途径理科班、少科班和各类数学竞赛培训因为各种原因而备受大量非议,重点中学则由于课程学制、行政规定与评价方式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起到 “特殊教育” 的效果

平等与资优

教育天平的两极

如何平衡大众教育与资优教育?

我们一般认为个别孩子没有所有孩子的平等教育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常把平等混同于同一,希望所有学生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课程,而这实际与平等机会相悖。

先来看看当类似的教育矛盾发生在其他国家时,他们走过的道路分别有哪些经验借鉴。

日本为例,面对升学竞争白热化和越来越严重的 “填鸭式” 教育倾向,20 世纪 70 年代末日本正式实行“宽松教育”,结果无度的快乐教育造就了学力低下、备受质疑的一代。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研究发现,日本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最优秀、最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反观韩国,自 2000 年颁布英才教育法以来,面向中小学生的英才教育发展迅猛,给矛盾双方划分领地均衡机会。

在 2006 年发展了总统令 “英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 年就建立起了 18 所科技高中,实行移动授课,中学选修大学课程;如今釜山理科高中已经成为科学家的摇篮……

除此之外,韩国的数学教育界还每年举办一届数学英才教育国际论坛。其目的,一方面是吸取来自其他国家的数学英才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本国的相关研究。

对于尖端教育人才的重视最终回报于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半导体等行业的亚洲领军已经从日本变到了韩国。**而日本虽然得诺贝尔奖的人还很多,但大多是当初苦学的一代。

很多人认为资优教育对于多数孩子而言并不需要,**但资优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以数量划分,而应以高天分学生的合理教学需求划分。**对于需要它们的孩子,这是接受具有挑战性教育的最佳机会,也是国家保有优质人才的重要一环。

视而不见孩子们的学习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才不公平的教育干预。允许资优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共同存在才是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国家教育平等竞争的体现。

由 5% 的英才引领的美国社会

美国经济实力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但论及美国的大众教育,时常备受指责。

有人否定美国的大众教育,认为美国研究生以下的教育基本失败,美国高层对本国的大众教育也比较悲观,布什总统在 2006 年初国情咨文中,就特别提到中国和印度的中小学教育比美国优秀,而一个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种极强的危机感和自我批评意识,使他们为改进自己的数学教育成立了总统顾问委员会,小布什政府一上台签署的第一部法律便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但实际上,美国的教育也有十分成功的地方,其对个体的尊重将突出英才在教育上尤为显现。

现如今美国的英才教育已是公认的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美国保持生产力上国际领导地位的基础。

这主要是一种在各个学校中,**把 5%的天才学生划分出来,天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特殊的教育方法。**美国的中学课程分为若干等级,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去选高一级的课程。而学习过高中的 AP 课程,是进入较好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美国的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学,则每年都要为中学生举办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其中也有数学夏令营。喜欢数学的中学生来到大学,由大学老师为他们讲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以及一些现代数学的课程……

从美国教育部的统计资料看,各州都有天才生培养方案。截至 1995 年,已有 2/3 的州政府出资主办天才生的教育,其他州也都有民间自发的天才生培养计划。而在美国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教育法规中就有**《天才教育法》**。

有人认为在 5% 的英才之外,美国的教育 “失败” 了。但是,这成功的 5%,却支撑了美国经济 50 余年在世界上的长盛不衰:

在数学领域,11 岁上大学的应用数学家维纳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是控制论的创始人;在科学领域,曾跳过级的生物科学家詹姆斯 · 沃森_与克里克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这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__在医药学领域,_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__乔舒亚 · 莱德伯格_被誉为 “细菌遗传学之父”,主要研究遗传学、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_在经济学领域,年仅 26 岁被聘为经济学教授的斯蒂格利茨,两次获诺贝尔奖,为信息经济学创立做出重大贡献,他所著的教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教材之一;……

这些英才领袖广泛活跃在数学、科学、医药学、经济学等各领域,用其优异的才华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并建立起了一个国家强有力的人才高地

5% 被埋没的资优生

最终谁来买单?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使数学课程要求在逐年降低。人人只学必要的数学,不必都学只有 “英才” 才需要的数学,这是对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现在做的还不够。

平面几何中的难题证明,可能不是普遍需要**,然而对于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而言,平面几何的训练,包括若干难题的证明,却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使数学课程要求在逐年降低。人人只学必要的数学,不必都学只有 “英才” 才需要的数学,这是对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现在做的还不够。

平面几何中的难题证明,可能不是普遍需要**,然而对于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而言,平面几何的训练,包括若干难题的证明,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今后的优秀学生也学不到有价值的几何,那无疑陷入了 “均贫教育”。抑制竞争,实行均衡编班的同时,更应警惕对卓越激励的丧失,对资优天赋的淹没。

试想,当我国 5% 的资优生成为陪跑的牺牲品时,最终又将是谁来买单?

大众教育的成功,能使我们中学生的平均数学水平要远远高于美国中学生,但无法否认的是,中国优秀学生的水平在创新能力上总体不如美国优秀学生,世界级大师的涌现更是屈指可数。

面对美国技术封锁,禁止中国部分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以及接连不断的企业打压,我们急需要顶尖人才的输送重视英才教育的培养来抵御被扼住喉咙之痛。

尤其在我国还正处于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面临工业革命之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有足够的资优人才抓住智能革命的新机遇无疑对位列世界强国至关重要。

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遭遇芯片举国之难时,不惜百万年薪从全球招募 “天才少年”,并常以数学天才陆家羲被埋没的故事强调培养、扶持、保护人才天才机制建立的重要性。而钱学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的警醒之问,今天仍然令人深思。

延伸阅读

01 当了 30 多年数学老师,我转行做了建筑师

02 初中 3 年的上百张数学试卷,实际只考这仅有 12 笔画的两个字

03 落后 300 年后,中国数学教育才痛悟了这个在初高中数学最常用高频字的绝妙精髓

04 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学会偷懒

05 史上最大规模八省联考数学,考生信仰崩塌背后,这 4 个思维障碍魔鬼愈加猖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