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时间:2021.4.9上午第三节,班级高二(15)
课题: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素材
背景资料一: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2006年,中国联合7个国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为1200多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数量平均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多年后,野生江豚将灭绝。目前,江豚资源量已不足2000头,且仍在持续下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说,江豚数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而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江豚灭绝危机的重要原因。江豚很可能会在15年左右灭绝。相关专家正在呼吁长江流域内实行10年的禁渔令。因此,加强江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我国虽已将江豚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尚无其他配套保护措施。因此设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驯化繁育研究,采取放流幼豚增殖资源,确保江豚世代繁衍,这项措施对于江豚能否离灭绝更远一点意义非常重大。
议题1:通过设计“江豚”造型的主场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说:江豚的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灵感,你怎么看?
背景资料二: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从2020年元旦开始,长江全面进入10年禁渔期,30万渔民上岸转产;近期,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长江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十年内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早在夏朝便出现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教令,我国及其他不少国家当下也都立法规定每年的禁渔期。据统计,如今长江的“四大家鱼”数量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几十年前“平平无奇”的江豚,在2018年仅剩1000余头;白鱀豚、中华鲟、白鲟……这些名字一次次在公益广告、研究报告、美食攻略中被提及,却在现实中近于消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不禁让人联想起“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古训。
为此,有专家经论证提出了十年禁渔的期限。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在十年时间能繁衍两到三个世代,种群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涵养壮大,避免往年春季投苗、夏季禁令初解未及成熟的水产便被捕捞上来的恶性循环,尽可能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让长江的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
长江十年禁渔有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但禁渔十年或许还不够。如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无论禁渔多久,禁令放开之后还会重蹈“无鱼”的覆辙;无论禁令多严,难保禁渔期间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因此除了禁渔,还要着手整改消费市场,尽快形成全社会不捕不买野生水产的共识。
议题2:以“江豚”造型的国际馆,体现了设计者何种期待?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背景资料三:小江豚,大世界
作为哺乳动物,江豚用肺呼吸,在大风大雨到来之前,因江面起雾气压变低,它们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以前的渔民将江豚视为“河神”,只要江豚出来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就意味着有大风暴要到来,这几天渔民是不宜出门捕鱼的。因而古今诗人对其作出一些有名的诗句。
材料1:亚洲展区利用可回收的竹木材质作为主结构,彰显绿色环保,将亚洲独特的动植物、昆虫及鸟类资源以实物、标本、图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综合展现,让游客感受美丽动人的“亚细亚”。非洲展区将草原与荒漠元素相融合,穿插地域特征明显的人文符号,展示非洲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美洲展区充分体现生态多样性,重点展示有“动植物王国”和“地球绿肺”之称的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一南美亚马逊雨林。大洋洲展区以海陆特色为蓝本,演绎动植物生命奇迹,让游客领略大洋洲独特的海洋生态体系和鱼类物种。欧洲展区充分吸收欧洲古典与现代人文元素,利用空间构图,呈现欧洲山地、森林、植物与城镇的交融关系,欧洲独特的植物花卉、鸟类资源以多种形式综合展现,打造出一个微型的“欧式自然园艺小镇”。
综合探究:结合材料中世园会五大洲展区的主题,要想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脱颖而出,对我们文化创新有什么启发?
材料2:早在2009年10月19~24日,亚洲淡水鲸类保护论坛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召开。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这七个国家的豚类保护专家共聚一堂,商讨亚洲淡水豚类的保护大计。在会上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省政府官员H.Awang Faroek Ishak建议亚洲国家将10月24日做为国际淡水豚纪念日。
议题3:为了保护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文化创新上,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