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欣:“微改革”的胜利
李志欣的校长生涯似乎注定与薄弱学校有缘。
7年前,李志欣从山东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彼时,他在山东使一所薄弱学校实现了逆袭,探索的“零”作业改革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5年前,李志欣来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做校长——刚脱离薄弱学校两年,又来到一所薄弱学校。
这是他经历的第五所薄弱学校。尽管薄弱学校的特点总是相似的,但是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又有所不同。
经过一番调研,李志欣开始把“微改革”作为学校治理的起点。
5年来,李志欣更像是校园生活的“采摘人”,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对话、记录,每天在教师微信群发布“校园微生活”系列文章。老师们一次次被看见,学校一点点在改变,“一厘米之变”精神开始生长,教师的改革意识被唤醒,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生源逐步回流,并且“回流的首先是那些教师子女”。
从交出舞台开始
微改革通常不是预设的,它总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教育场景。
李志欣上任第一天,开全体教师会。偌大的会场里,前排是空着的,教师们远远地零散坐着,主席台上一字排开的桌椅显得格外“孤单”。李志欣在主席台落座,其他校领导在他两边依次落座。
领导班子坐主席台,在不少学校开会时算是常态。但是,李志欣却在这样的场景里发现了微改革的线索。在第二次全体教师会议上,李志欣提议:今后开会可以不设领导席,大家一起坐到台下,谁发言谁站到台前。话刚说完,台下便响起了比以往明显更久的掌声。李志欣知道,他说到大家心里了。
李志欣走马上任,没有烧出“三把火”,而是从一个有温度的提议开始编织共识。这个提议让学校的会风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也传递出学校管理转型的信号:确立教师专业话语权的地位,淡化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区别,“谁有成果谁就是教师领袖,这个舞台就属于他”。
在密云分校,教师领袖是指那些专业的领跑者,能积极推动学校改变的教师。教师领袖需要承担课堂教学之外的更多工作,比如支持新教师成长、建设自主课程、积极撰写各类文章或案例等。学校会为教师领袖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渐浓,一批教师被唤醒。英语教师白春艳见证了这几年变化的全过程。10年前她是全校最年轻的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业务能力强,获得了很多荣誉,但随后遭遇了职业倦怠。李志欣来了之后,白春艳走上了专业阅读和教学改革之路。“我觉得这几年比我过去20年学到的东西还要多。”白春艳说。
舞台并非只还给了教师,也还给了学生。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年会上都会有3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给老师们做讲座,让老师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乐所爱。放权给学生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奖状的创意设计。此前学校给学生发的奖状都是买的成品,李志欣觉得缺少学校个性元素,便建议学校办公室发动学生组织一次奖状设计大赛。初二学生项思涵的“竹兰梅菊”写意画被选中,她的作品从此就成了学校的一项“文化成果”。音乐教师王辰阳把每周一早晨唱国歌、校歌的指挥权也交给了学生,他则退居幕后指导。后来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由24人组成的指挥社团。此后,学校的各项活动,老师们都开始有意识地放权给学生。“还权行动”在密云分校进一步发酵,学校专门成立了学代会,征集学生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学生还自己制定了《学生惩戒条例》,在学校“拥有”了惩戒权。
“在一件件小事中,老师把‘指挥’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把各种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也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挥洒智慧,锻炼能力。”李志欣相信,“无数小小的舞台,迟早能汇聚成人生的大舞台。”
还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校长,你支持我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吗”“校长,我想向你提个建议,有的老师上课讲得太多,我们自己思考体验的机会偏少”“校长,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班的情景剧展演,希望您讲几句鼓励我们的话”“校长,我们的课下作业太多了,您看是不是跟老师说说少布置点”……经常会有学生主动跟李志欣反映各种情况,如果没有对他的充分信任,这样的话学生一般是不会跟校长说的。这样的微变化实际上是把“尊重”写进了共识。微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校园微环境的改造
微改革的另一个领域是改造校园微环境。
“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是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校风。李志欣说,这个校风背后有深刻的内涵,指向学生是懂规矩、有教养、守礼仪;指向教师是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向校长是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作为一所名校的分校,李志欣从延续“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这一校风出发,改造校园环境,让环境和空间能真正为人而存在,让人与环境互动起来。
校园里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带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劝学蹊径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开放性空间。这些开放性空间中设置了书架,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学习空间。在李志欣看来,阅读不仅仅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还可以在校园的任意角落。比如,“劝学蹊径”打开了教学楼与实验楼的绿化带,变成了读书、休闲、学习展示的区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去处之一。更多空间的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气息,不同的学习样态在这样的空间和氛围中开始出现。
如今的密云分校,走廊或连廊不只是连接、行走的区域,更是阅读、交谈、玩耍、交朋友的地方。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大小不同的学习岛、学习区。课间,学生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也在这里等候孩子。
对环境的改造,李志欣并没有停留在“硬件”上,他发动学生参与建设校园文化,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开始重新发现校园,为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命名、提供诗意的内涵解释。
学校的自行车棚旁边有一段古文,是初二(1)班学生孙驰的作品:“斯是车棚,惟子德馨。阳光照墙闪,云雾漫天仙。石壁有佳作,往来无打闹。可以阅古文,诵诗经。无喧哗之乱耳,有诗词之相伴。”
还有每一届学生对校训“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解读。初一(8)班学生李嘉兴这样解读八字校训:“好好学习,好好学习”若为吾等之训话,遂,同为吾之神志所在。学者,入校为之学,若不学,则无义。
当校园空间不断催生这样的课程场景,空间便成了学校课程的一种延伸。而在李志欣的认识中,爱学校首先从爱上校园的环境开始,“环境创设好了,学习会自然发生”。
一个全新命题的诞生
改革有时候就是路子越走越宽。
伴随着校园里一些封闭空间的打开,一些教师开始把有关主题课程的学习搬到了校园,一些学生社团活动也开始进入公共空间,“非正式学习”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随时发生。“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做教育就是做环境,让校园环境成为支持学习发生的环境场。”李志欣说。
改造校园微环境所带来的学习效应,让李志欣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命题——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支持多样化学习的教育模式,即“全学习生态系统”——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与终身学习”,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让李志欣欣慰的是,在“全学习”理念影响下,教师的学习成长文化逐渐形成,教职工自发成立了多个学习型组织,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读书、写作、课题研究等,走上了专业成长之路。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三个一读书活动”,即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管玉璟说:“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的门卫也会写文章。”
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是教师学习成长最好的佐证。用李志欣的话说,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发现课程、勇于创造、乐于变革的内在愿望,并体验到自身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张静的家书课程、王智超的竹品课程、蔡江平的班报课程等,都深受学生喜欢。
围绕“全学习”而发生的改变正在成为学校的整体行动。李志欣还积极牵线搭桥,让教师申报项目,参与各种工作坊或学习型组织。教师郭秀娥领衔的“全学习思维品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赵英娜尝试的“全学习悦动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组的“全学习分享教学”等,都在自觉践行学校的“全学习”理念。
如果围绕“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去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看到心怀希望教学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发现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面向未来的成长赋能”这三点来办学,这所学校不会没有生机,也不会没有发展。李志欣对此深信不疑。
3月6日上午,密云分校家庭学习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它着力引领家长把家庭打造成有生命气息的“全学习”空间,在“品书香,树家风”中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意味着密云分校的全学习生态又开拓了一块新领地。
(李志欣,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主导的《“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全学习”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