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的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
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
实质上,认为“大材”就得有“大用”,就是所谓的“计划就业观”——设定某类人应该从事某类工作,否则就不合适。可这样的“计划就业”观点,早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形成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揆诸现实,每一次“大材小用”的讨论,背后其实都有两股力量:一种是坚定认为高学历就要从事“高大上”工作,其基本逻辑是,只要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听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就认为是大材小用;另一种是学历无用论,认为当今社会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其基本逻辑是,高学历者都只能做这类工作,读书有何用?一个是把高学历吹上天,一个是把学历贬到底。这种畸形的“人才”观可休矣。
要达成共识,必须重新厘清对“大”和“小”以及“材”和“用”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大之辩。“小”和“大”是相对的,曾经“小”未必现在还是“小”,所谓“大”也只是相对的“大”。如果说有“最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最大。时代在发展,矛盾在变化,“小”与“大”在不断运动之中,岂可不懂得与时俱进,顺应大势所趋?
其次,我们要理解材用之辩。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评价“材”,不能只看学历,而必须综合评价人才的能力;而评价“用”,不能再用传统的世俗观念,要看人才自身的自主选择。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的职业,就谈不上“大材小用”。
另外我们要清楚:人材不等于人才,人材必须经过社会磨练,扎扎实实在一个行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才能真正蜕变为人才。而要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就得尊重人材的发展意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所谓专业,更无关功利。
名校毕业代表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认知,如果他们兴趣在本专业,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实现人尽其才,当然是好事。时代在发展,尊重自主选择,强调公平竞争,“材”和“用”才会实现最优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