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资料】唐铁峰:读《羊脂球》+原创小说《守夜》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3-19
 

 

 

【读书笔记】唐铁峰:读《羊脂球》+原创小说《守夜》

众生一

——读《羊脂球》

■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2)班   唐铁峰

                                                          1阅读Read
   原文1:据说普鲁士军队就要开进鲁昂城。

   我读:单句成段。“据说”一词,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鲁士军队实际的行军进度并不确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确定的态度,是人们内心的矛盾所致。人们一方面自然不希望普鲁士军队成为战胜者,这不光是为自身前途担忧,也是因为内心那可笑微薄的民族虚荣心在作祟;而实际上,另一方面人们又深切地明白双方军事实力悬殊。正是在这种众人都显得摇摆不定的前提之下,“开进”一词如同一把刀,血淋淋地剖开遮掩的外衣,将普鲁士军队的势如破竹与法国军队的兵败如山倒这一现实放在了台面之上。同时,“开进”与“据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露出淡淡的讽刺意味。由此,人心的可笑之处便更为显见:盲目的虚荣和自信之下,是极度的无助和恐慌。

   原文2:法国军队走后的第二天下午,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几个枪骑兵,很快地穿城而过。随后,过了不大工夫,从圣卡特琳的山坡上就下来了黑乎乎一大片人,同时在通往达纳塔尔和布瓦纪尧姆的两条公路上也潮水般涌来了两股侵略军。

    我读:这一段话当中暗含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几个枪骑兵,很快地穿城而过”“从圣卡特琳的山坡上就下来了黑乎乎一大片人”“同时在通往达纳塔尔和布瓦纪尧姆的两条公路上也潮水般涌来了两股侵略军”,普鲁士军队的整个进城过程都被立体、有序、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同时作者逐步加重了笔墨:“钻”“下来”“黑乎乎一大片人”“潮水般涌来”,于是普鲁士军队由少到多,由疏到密,从星星点点到最后气势如虹的进城过程,如同一幅幅画面,充满了动态的变化感,很好地营造出普鲁士军队山雨欲来的气势,使人读之不禁心头一紧。

    原文3:本城的住户,都留在他们遮得乌黑的屋子里,非常惊慌,就仿佛碰到了洪水泛滥和毁灭性的大地震;不管你是多么聪明,多么强壮,都毫无用处了。因为,每逢事物的旧秩序横遭摧毁,安全不再存在,人为的法律或自然法则所保护的一切东西都听凭一种凶残的无意识的暴力来摆布的时候,人们就不免要有这种同样的感觉。地震把整整一个民族压死在倒塌的房屋下;江河泛滥之后,淹死的乡民、牛尸和房上倒下来的梁柱就一起顺流而下……

    我读:这一段话,我想是作者亲身经历了普法战争后的深切思考。战争是毁灭性的,如同一股滔天巨浪,单个人的力量在其面前显得异常渺小,因此,战争对于人的伤害是异常深重的。作者之所以以洪水和地震来类比战争,不光体现了战争同自然灾害一般无比巨大的毁坏力,也体现了人在面对战争之时深深的无力、恐惧之感,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

    原文4:不过在空气中却添了一种东西,一点难于捉摸的、陌生的东西,一种令人不能忍受的外来的气氛;仿佛有一种气味散布开来了,那就是侵略的气味。这种气味充塞了各住户和各广场,改变了饮食的滋味,使人有在遥远的、野蛮可怕的部落里做客的感觉。

   我读:怎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切身真实的体会?这一段就做得很好: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普鲁士军队对居民侵略的行径,而是通过“侵略的气味”来进行表达。气味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来就难以具体描述,作者却愈发将其写得玄乎缥缈,于是读者便不得不去主动想象那寥寥几笔之下野蛮可怕的气味究竟如何,脑海中便会自动构想出一个充满阴霾、死气沉沉的城市,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那股侵略的气息如何令人窒息、抑郁。

   这就是作者化虚为更虚的高明之处。

    原文5:在这座严冬笼罩着的安静的城市的沉寂中,只听见雪片下降时那种模糊的、无以明之的、捉摸不住的窸窣之声,但这种窸窣之声又不能真正算作一种声响,只好说是我们感觉到有这种声响,因为那不过是一些轻飘飘的微屑掺混在一起,充塞了空间,盖满了世界。

   我读:这段文字给人玄之又玄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感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许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当生命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人对于身边的声响是很敏感的,所以这段描写,从战争亲历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写“实”。这种感觉之所以玄之又玄,是因为它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内心因战争对生命感到担忧和对未来的迷惘,作者想让读者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影响。

   原文6:野地里忽而出现一行蒙着白霜的大树,忽而出现一所顶着雪的茅屋;天上覆着大块的黑而浓的云使得大地更显得白茫茫地耀眼,这时候从云间透出一片模糊的光亮。在车厢里,借着这种黎明时的凄凉的光亮,人们互相好奇地打量着。

   我读:两个“忽而”,代表了场景的转换,“大树”“茅屋”都是场景转换的物象。如果说小说就像一幕舞台戏,自然就存在场景的转换,那么在这一段话之前的场景都是普鲁士军队的到来,这是铺垫。到了这里,“黎明时的凄凉的光亮”,就代表最终场景转换完成,一幕好戏将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内容,都将会围绕羊脂球展开。同时,“凄凉”一词代表了被拉开的幕布黑而厚重,预示着羊脂球最后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悲惨命运。

    原文7:这三位都用颇有友情的眼光一瞥一瞥地互相看着。他们虽然彼此社会地位不同,可是借了金钱的牵引,他们感到彼此都是弟兄,都是由双手插进裤袋弄得金币叮当响的阔佬们组成的那个大行会的一分子。

     我读:作者笔下暗含的挖苦之意令人不禁莞尔,这三个人让人感到可怜可笑、可悲可叹。“颇有友情的眼光”与“借了金钱的牵引”好似有点矛盾,按理说崇拜金钱的人又怎么会拥有友情?但换言之,如果说三人是因为同样对金钱的崇拜而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就很好理解了。他们的“友情”实际上间接建立在金钱之上,这根本就算不上友情,说是友情,实为讽刺。所以,有时候文章一味地批判只会让人感到无聊,那么不妨稍微绕个圈,在转角处生花。

 

众生画像


    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除了他那辛辣独到的讽刺艺术之外,他又是如何在简短的篇幅内寄托其深沉的情感、展现严峻的社会现实的呢?我想,从《羊脂球》中,我们可见一斑。

     我想将这种方法称为“众生画像”。

   “众生画像”并不是单单呈现一幅画面,而是多幅、多角度、有动有静地展现芸芸众生,构成一幅巨大的众生画像。

     来看《羊脂球》。

     首先是军队。

    小说开篇就是一幅军队的众生画像,所展现的是当时法国面对普鲁士进攻时节节败退的真实场景。在这幅画像中,作者总共描写了五类士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五类士兵出场有一个潜在顺序:最先出场的也是数量最多的,他们都是被征召入伍的人,最后出场的是数量最少的龙骑兵,中间还有国民别动队、正规步兵、炮兵。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在战场上,法国能够与普鲁士抗衡的真正力量在锐减,所剩的只是一些没有经过任何训练、被强征入伍的新兵,这就是法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原因。不光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作者精心安排的出场顺序之下,整个军队一副鱼龙混杂之态。这是作者对当时法国军队乃至整个政府的强烈讽刺,体现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战斗欲望的低迷,这是爱国心与个人自保心理矛盾的体现,也是人心、人性的复杂之处。虽然作者所写的仅仅是溃退的士兵,但是他通过巧妙设计士兵的出场顺序,将严峻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复杂的人性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另外,还有一幅更加重要的画像是羊脂球一行人,其中的一个场景是马车上的食物分享。

    马车上有商人、贵族、修女等人,他们对羊脂球这么一位妓女,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可笑的优越感。就比如那三个坐在一排的贵妇人面对羊脂球,便摆出了一副贵妇人的优雅姿态,以显示她们和羊脂球的不同——她们是贞洁高贵的代表,而羊脂球则不然。之后,她们更是掀起一阵耳语,其内容不堪入耳。

    但紧接着,作者“画笔”一转:所有人都饥肠辘辘,于是我们看到羊脂球拿出了自己准备的食物充饥,并真诚地和这群人分享。由此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赞扬羊脂球,当然这仅仅是出于接受了她分享的食物的缘故。

    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差以及谈话的开始与终结,可以说在原本阴暗的“画卷”上抹上了最为浓烈、鲜明的一笔,是那样刺目,让人感到窒息,同时让画中人物背后的丑恶人性凸显出来,愈发显出羊脂球的纯真善良。这不光是十个乘客的画像,其实也是整个社会这幅巨大画像的小小缩影。

    莫泊桑很善于以小见大,就像前文所说,他以溃败的士兵揭露社会现实与人性矛盾,又以羊脂球的遭遇体现人性之恶。社会这幅大画像太大了,是人终其一生也难以描摹完的,所以莫泊桑以小见大,从多个角度,以多幅画面来展现整个复杂的社会。

 

2写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