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3-18
 

现代课堂强调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让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学生既能积极投入课堂参与活动,又可以更好地收获知识感悟道理。在心理课堂上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必然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团体辅导技术。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说明人们把被人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也表明真正地理解他人,并让对方感受到这份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心理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充分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辅导中学会换位思考,掌握并合理应用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师生互动时,共情技术当属教师应用最多的团体辅导技术之一。

一、共情技术概述

(一)概念

共情,也叫同感、神入、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再把这种领会和理解反馈给对方的过程。

台湾李坤崇教授认为,共情技术包含倾听、辨识、沟通三个历程。倾听是指教师专注于倾听学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以进入学生的主观世界;辨识是指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去体会其明白呈现的、隐喻中的或未觉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沟通是指教师掌握“简述语意”的原则,表达对学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的了解,运用自己的词汇和方式,让学生知道教师已经了解其感觉、经验或行为,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

例如,在主题为“新生入学适应”的课堂上,笔者组织大家说一说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感受。

有学生说:“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感觉管理太严格了,仪容仪表、课堂纪律、劳动卫生等等许多方面都比以前学校严多了。”

此时教师如果接过话题说:“严不好吗?严格,说明学校对大家负责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严怎么行呢?”此时教师就没有做到共情,这些话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感受,只是以教育者的身份来说教,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阻隔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沟通。

笔者当时在课堂上心平气和地说:“有些同学感觉咱们学校在管理上过于严格了,有些不理解不习惯不适应,这也是每年许多新生的共同感受。我知道大家在执行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也能够体会大家的不满情绪。同时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要求,我们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此时教师就做到了共情,这些话顺应了学生的话题方向,表达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学生感觉受到了尊重,自然就愿意继续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讨论,从而为下一环节的课堂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分类

共情分为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就是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明白呈现”的感觉、经验或行为,并能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感受。高级共情是教师不但感受到了学生传递来的信息,还能体会到学生“隐喻或未觉察”的感觉、经验或行为,并能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再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例如:在“感恩父母”主题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分享各自与家长的真挚感情故事时,教师可以使用初级共情技术,也可以使用高级共情技术。

学生1: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懂得用努力学习来报答父母的辛苦付出,可是虽然我百般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书复习,我的考试成绩仍很差,我感到很挫败,很愧疚。

教师的初级共情:努力却没有取得可以让父母和自己满意的结果,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痛苦。(能够感受并反馈学生言语信息中的基本情感信息,并且给予了同情与支持。)

教师的高级共情:为了回报父母,你已经在学习上做到了你能做的一切,我理解你,你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不仅肯定了学生的不懈努力,也道出并肯定了该生行为背后的高尚品德。)

学生2:我努力尝试同父亲友好相处,但总也行不通。他对我太严厉了,近乎苛刻。

教师的初级共情:我能够听得出来,你与父亲的关系很不和谐,我相信将来总会好起来的。(只针对学生言语信息中的内容或认知成分,而忽视了其中的情感成分,其中的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的高级共情:你看起来无法友好地接近父亲,所以感到沮丧。你希望他能够对你宽容些。(不仅辨明了学生的情感,也指出了学生言语信息中所隐含的该生的不足之处:“你无法友好接近”,隐含着该生没有履行好友好接近父亲的责任。)

(三)功能

1)恰当地使用共情技术,能使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有积极影响。

2)恰当地使用共情技术,使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特别是暗含在语言后面的有意义的情绪化信息。

3)恰当地使用共情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领悟,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师生互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共情有更明显的安慰、帮助效果。

5)教师恰当地使用共情技术,有利于营造安全、理解、支持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所有同学真诚地开放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6)教师恰当地使用共情技术,能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共同营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班级心理氛围,塑造团结和谐的班风。

二、共情技术的应用情境

初级共情技术适用于心理课堂的任何阶段,但是,更适用于话题初始阶段,班级团体动力尚未完全建立和巩固之时。

例如:在“新生入学适应”主题课堂上,笔者在请学生们说出各自有怎样的不适应问题时……

学生1: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以前在家乡上学时,我过得很好,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里,我不知道会怎么样?

教师:你喜欢以前的生活和朋友,现在你离家求学,不知道在这里会怎么样,有些茫然,是吗?

学生2:我在以前的学校里已度过压抑的两个星期,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些什么。现在刚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教师:你对于以前的状态感到不满意,同时因此而困惑,对于在咱们学校里要如何做也产生了迷茫,对吗?

教师适时、恰当的共情话语,使发言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也使班级其他学生深切深受到心理课堂的温暖、关爱的氛围。

高级共情技术适用于话题深入阶段,当师生、生生之间已有良好关系时,在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根源、性质和解决办法时。

例如:在“我们班级有力量”主题课堂上,笔者引导大家谈一谈对于班干部的看法时……

学生:我们的班长很负责任,为了班级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他还把班里的情况能够详细、如实、及时地向班主任汇报,他是个好班长,我想我应该支持他。

教师:我听到你说的是,他是个好班长,你觉得自己“应该”支持他,是不是以前对他有过误解,出现过不支持班长工作的情况?

学生:是的,我们之间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那时候我经常跟他对着干。现在我很内疚自责……(教师的共情,使学生自然地来寻找问题的根源。)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得不到他人理解、支持时,最需要教师应用共情技术给予抚慰。

例如:在“青春期异性交往”主题课堂上,一位男生分享了自己在男女交往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男):我跟那个女同学真的没有什么,我们只是在相互帮助学习,我们在一起时都是在探讨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可老师和同学都不信任我,说我看她漂亮才去接近她的,甚至连我的几个好朋友也怀疑、嘲笑我,我很委屈和无奈。

教师:我以前也有过被别人怀疑、冤枉的时候,我能体会你的感受,我能深刻理解你心中的委屈和无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