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以《论语》名句为例,浅谈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品读经典,智慧写作
——以《论语》名句为例,浅谈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作为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如果换一种方式进行品读,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法。
对于考生而言,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每一个考生都想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但是因为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许多考生较难写出让人满意的文章。其实写作并不难,如果考生能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够掌握一些写作技法。加之在语文课堂上学了那么多经典文章,也尝试练习了那么多年的写作,考生之所以还是不会写作,表面上看是不会学以致用,缺乏迁移能力,实则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希望他的门生能够“愤”能够“悱”,否则是“不启”“不发”的。孔子还要求门生学会迁移,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就“不复也”。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结合《论语》,笔者试从审题、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探讨一下考场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思并重,巧析材料
高考作文提供语言材料,表面上看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写作场景,实际上是希望借此达到立德树人的考查目的——让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进行微学习,获得某些知识,借助独立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因此,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语料的选择倾向非常明确。
一般说来,考生拿到作文材料首先会思考立意问题,这原本是没错的。不过,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加之高考作文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所以,考生首先不应该急着思考作文的立意,而是要进行“学习”。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关于劳动的,考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获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等知识。如果考生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无形中就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而材料中阐述的对劳动的不同认识也会让考生了解到一些社会现状,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当然,仅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确如此,考生也就更应该思考。虽然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中同学们的话语看似言之凿凿,但考生脑海中得有一个主心骨——立德树人,结合材料提示语中的“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立意就非常明确。
再如2017年全国卷Ⅱ,作文材料的命题旨意不是那么明朗,考生在微学习之后必须深入思考,否则就很危险。由于作文材料是六个名句,考生首先必须理解这些名句所包含的深意,否则就难以把握命题旨趣,导致偏题甚至离题。根据题干要求,考生是可以回避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名句的,但是这样选择的范围就缩小了。因此,笔者建议考生争取在思考并理解所有名句的基础上再做选择。依据高考立德树人的风向标以及提示语中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考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思考方向,理解也就不至于出现偏差。作文语料中的六个名句,有的语意明显,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思亲之乡愁与家国情怀,伟人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自信与坚定,“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就更为直接了——表达了正视现实、不避艰险、敢作敢当的责任担当。有的虽然比较含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表达了自信,而这自信源自个体的特立独行与内在修养;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句中,“于庭户”与“于天下”,“见一堂”与“照四方”形成对比,一小一大,结合其他名句,不难推知其蕴含的“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之意。由此,考生就可以知道整个作文材料都指向了“小我”与“大我”,自然不难立意,而立德树人之目的也就实现了。
可见,高考作文中,考生得先学后思,学、思并重,要紧扣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才可以领悟并把握作文材料的命题指向,进而切中作文材料的旨意。
二、“博学于文”,丰富内容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当“博学于文”——古代的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唯有“博学于文”,方可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认同、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更是如此,考生非“博学于文”不可,但考生仅仅“博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够的,还得“博学”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或者说考生必须“博学”中华文化。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内容的要求分为基础与发展两大等级,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而发展等级则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考生要想在内容上达到这两大等级的要求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他们必须“博学于文”,积累丰富的素材。这样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叹,作文之时也能信手拈来,让文章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关于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如果考生脑海中没有足够的素材,想用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出当代中国的风采的确不易。这十二个关键词也暗示考生需要关注生活,有人说生活即语文,也不无道理。
当然,并不是说在作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素材,就可以称之为“内容充实”或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这些素材必须与文章中心相吻合,否则只是多而无用之物。而要选择出合适的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考生就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样,运用素材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此,考生需要广泛学习中华文化,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同时也要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学习,自觉、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简言之,关注生活,“博学于文”是考生丰富自己文章的最佳途径。
三、“一以贯之”,凸显中心
孔子的学问、思想博大精深,但他在教授门生时,能够随口道来,并且能够因人而化,与他的“吾道一以贯之”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孔子能够“一以贯之”,所以他就能够将《诗》《书》《礼》《乐》等文化经典之精髓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学问内化于心;所以即使面对不同的门生,讲授内容有别,孔子的门生都能领悟先生之教诲。考场作文也当如此,作文所有内容都应该“一以贯之”,否则作文就可能“中心不明确”,更别说什么“中心突出”了,作文也很难获得高分。
如何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呢?
首先,要明确文章中心,力求找出立意核心词,并将文章立意内化于心。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关于2000年、2008年……2035年等7个年份以及该年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的大事,材料看似庞杂,实则是“一以贯之”的。从宏观上讲,就是立德树人;从微观上讲,就是培养考生的使命与担当意识,提示语中的“使命”“追梦”“圆梦”等内容就已经明示其命题旨趣。考生也可以据此立意,以求行文时能够做到“一以贯之”。
其次,围绕立意核心词设置分论点,或者说分论点都与文章中心有着直接关联,是从不同层面论述了文章中心。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提示语中的“使命”“追梦”“圆梦”等内容已经给考生明示了立意核心词,考生只要抓住18岁之前所经历的新世纪的中国成长、追梦、圆梦的历程以及18岁之后“我们”年轻一代为使命和挑战而追梦、圆梦的历程即可。
最后,紧扣立意核心词选择素材,使用素材、分析素材时应紧扣文章中心。虽然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已有可利用的材料,但是考生还是应该选择一些其他素材,以充实“内容”或丰富“材料”。由于已经明确了立意核心词——“成长”“使命”“追梦”“圆梦”等,选择材料应该不会太难,也不会偏离文章中心,从而真正做到“一以贯之”,使文章“中心明确”,进而“中心突出”。
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做到“一以贯之”,考生就要树立中心意识——在拟题、谋篇布局、选择和组织材料等活动过程中紧扣其“一”,也就是立意核心词。
四、“循循善诱”,厘清层次
面对善于教育门生的孔子,颜渊曾喟然感叹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说的是孔子的教育方法,其实高考作文也当如此。如果考生的文章也能“循循然善诱人”,娓娓道来,并且能够“博我以文”,阅卷人必定也会“欲罢不能”,此类文章才可能获得高分。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将考生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的评分具体分为内容项和表达项两个部分,而表达项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文章结构了。一般来说,考场作文之佳者,其结构必定严谨,形式上可以让阅卷人一目了然。因此考生在确定立意之后,就应该围绕立意谋篇布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阐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有考生就从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层面阐述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个主题,即从历史角度论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当下而言,结合实际分析一些同学对劳动的偏见甚至误解;从未来角度阐述劳动对于人类的意义。该考生文章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结构也非常严谨。
作为应试文章,考场作文的结构层次必须清楚明白,考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力争让阅卷人“欲罢不能”。
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经典时时悟世人。广大考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博学多思,随时关注生活,随处品读经典,一定可以学到一些写作之道,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来源:新课标大语文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