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书香】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1-23
 

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编:屏营
    哈佛大学的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关上灯,教室漆黑一片。
    教授在黑暗中点起一支蜡烛,黑暗中有了一丝光亮,“这是普希金”,他对学生们说。教授又点起一支蜡烛,“这是果戈里”。教授走到教室门口,打开灯:“这是契诃夫。”他又走到窗边,猛的打拉开窗帘,耀眼的日光洒满教室。教授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再后来,教室窗帘被拉上,灯也熄灭了,漆黑一片中,只有一个微弱的烛光摇曳,教授说:“这就是索尔仁尼琴”。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
    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十月革命的第二年,父亲在他出生前6个月战死在德国前线,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
   1945年,服役期间的索尔仁尼琴,因在信中对斯大林“不敬”,被判处8年徒刑,在严寒和劳苦的集中营内度过了8年铁窗岁月。刑满获释后,又被流放到哈萨克。
   在集中营索尔仁尼琴身患癌症,历经生死辗转,却又奇迹痊愈,几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使他对死亡不再恐惧,他立志把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替千百万蒙冤受难者建立一座纪念碑。
    索尔仁尼琴后来回忆道:
  “在集中营疲累的长途行军中,在冰冷的寒夜里,点点孤灯透过黑暗偶尔照亮了囚徒的队伍。不只一次,我们渴望要向这世界吐出哽塞在喉的郁结,只望它能听到我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申诉。”
                                    当世界充斥着谎言时,真实就具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因此,当1960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公开发表时,人们瞬间意识到,一个新的文学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
   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毕生的创作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索尔仁尼琴的写作宗旨。  正像他经常引用,最终传遍世界的一句俄罗斯谚语所说的:“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
                              不在“可能”的时候写作   只在“必须”的时候写作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被迫用“个人理由”拒领的人很多,但能在有生之年让诺奖开特例补领的人却很少。
      1974年,诺贝尔奖迎来了一个迟来的领奖者,此人便是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
    他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他因“个人理由”没来领奖,是害怕自己回不了祖国;1974年他来补领,是因为他已被流放,根本回不去了。
    瑞典文学院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便是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
    “不在‘可能’的时候写作,而在‘必须’的时候写作”,这是唯独属于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