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观止】集英咀华——《师旷论学》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01-02
 

【文言观止】集英咀华——《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①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的主乐大师。他是个盲人。

【题注】
    《师旷论学》讲的是晋平公年七十想要学习,但是怕自己这时学习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秉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成功与年纪无关。
    【赏析】晋平公老而叹“暮”,师旷劝他“炳烛”,进而又正色说出一番“老而好学如炳烛明”的道理。暮夜烛火虽则黯淡昏黄,毕竟强于摸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学同样能够启开昏聩壅塞的心智,这一层意义无疑是积极的。不过和“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的辉煌绚丽相比,烛火实在不足以观,“少而好学”“壮而好学”的精力与效果老年人往往难以企及,这似乎把“老而好学”贬为一种收效甚微的努力了。事实不尽其然,而师旷“炳烛”的本意也不尽如此。
    人生步入晚境,肌体的衰朽是必然的,记忆衰退,视听不济,这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老年人积聚了丰富的人生经验,磨炼出深刻的洞察能力。在这里,年龄本身就成为智慧和优越感的象征。青年有青年的朝气,老人有老人的持重,“老而好学”并非不切实际地向生理能力挑战,而是在经验和阅历的基础上“化”和“用”,使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融为一种更完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始于学也终于学,但七十岁的孔子为之自豪的不是学识的累积而是人格的完善,可以说这才是“学”的真正意义和归宿吧。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黯弱,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
    人老了,往往流于保守,这其实是对经验的盲目信奉和不负责任的滥用。大凡老而不保守的,总是那些老而好学、乐于反省自身的智者。可以这么说,老者最忌的就是“不学”二字,尤其对于晋平公这样一位人君,在国家兴亡系于一人的时代,他的“学”真正关系到了整个邦国的盛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