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辩论稿写作
一、了解并掌握辩论稿写作的一般知识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相关知识的竞赛,体现参赛人员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流程如下:
竞赛有竞赛的规则,作文也有作文的规范。我们在写作前就应该做好定位,树立明确清晰的文体规范意识,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由以上辩论流程可见,高考对辩论的考查在作文中可能体现为“立论阶段”“总结陈词阶段”的正方、反方陈词或主持人的总结陈词。写在高考试卷上的辩论稿,笔者认为不仅要符合应试作文的一般要求,而且要凸显辩论的本色。 一般来说,辩论稿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
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论题,让人一看到标题就能知晓辩论的内容。 正文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理有据并有力地分析,获得听众赞同。写作正文,可以模仿辩论赛一辩发言。一辩,作开篇立论,主要是阐述己方观点,所以稿件的内容要开门见山,要体现辩手深入探究的能力,体现一辩应该具有的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到论辩的氛围中。
一辩辩论稿写作的格式如下:
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某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
其次,……
再次,……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谢谢大家!
也能以四辩口吻来写作正文。四辩一般要重申己方观点,并加以发挥和升华,针对对方指出己方观点中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申辩总结。要求发言有激情,铿锵有力,把气氛带到另一个高潮。
总结陈词阶段四辩发言格式如下: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们与对方的以下几种观点有根本上的分歧……
第一,……
第二,……
第三,……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为……谢谢大家!
署名是署辩论者的姓名,日期是辩论的日期(如果是考场作文,此项可能因命题情境略有变动)。
只有熟练掌握辩论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辩论稿的格式与写作要求,才能真正进入辩论稿写作情境,规范文体意识,明确文体特征,理解文体概念,夯实写作功底。
二、以试题为载体,进行实战演练,思辨表达
以下面这道作文试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有人赞成米兰•昆德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负重前行,这样才会真正获得成功;但也有人反对他的观点。
如果就此组织一场以“必须负重前行/无须负重前行”为辩题的辩论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首先,要求认真阅读作文材料,迅速地锁定关键词。在题干中,米兰•昆德拉认为生命的负担越重,人就越贴近大地,就越真切实在,实则已经对“轻”与“重”做出了价值判断,即选择真切实在的“重”,而非没有意义的“轻”。
其次,切合自身的优势,慎重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辩题。假如选择正方辩题——“必须负重前行”,那辩论稿主体可以这样构思:①准确地阐释“轻”与“重”的内涵;②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③展开论证,说明为什么选择“必须负重前行”以及如何做到“负重前行”。假如选择反方辩题——“无须负重前行”,那可以这样进行立意:前行是必须的,但是不要背负包袱,应轻装上阵、从容应对。如此立意更能体现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还可选择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三、范文示范(以正方一辩的角度行文示范。)
负重前行,携美跫音 (标题点明辩论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 (开篇格式规范。善对评委、辩友及其他观众,是辩手应有的素养。辩论赛是一种大众文化活动,也是语言文明的表现。优雅礼貌的谈吐不仅让观众得以观摩欣赏,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我是正方一辩。迟子建说:“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当足迹迟滞、跋涉泥泞时,当负重前行、筚路蓝缕时,生命的骨血才在前进中丰满。基于此,我方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负重前行,这样才会真正获得成功。 (引用名言,说明负重前行能使生命的骨血丰满,迅速亮明观点。在辩论稿开篇,作者应迅速亮明辩题,明确观点,提出辩论稿的主要内容,使听众了解你的辩论思路。当然,开篇也应注意行文技巧,吸引听众或读者) 首先,负重前行是目标明确的砥砺前行,是为了成就与超脱而不惧销蚀。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教诲,在成就自我、献身民族的过程中,我们从不孤独。“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负重前行,为寒夜中的人们追求光明;“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黄大年负重前行,投身奉献者的滚滚洪流中,诠释了人生的真谛;樊锦诗负重前行,与其丈夫彭金章“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用生命与敦煌相伴相守。但负重前行绝不是碌碌无为、盲目奔走,亦非自身压榨,而是目标明确的砥砺前行。 其次,负重前行不仅能让人们战胜磨难,而且能升华自身灵魂。莫言下放农村十年,条件艰苦,他将灵魂的精粹与高密凛冽的寒风相融,才浇灌了旺盛生长的《红高粱》;陈忠实紧握时代交予他的如椽大笔,潜心于自己的文学天地,用异于常人的清醒与冷静,造就了《白鹿原》的真实鲜活。负重前行成了他们置于肩上的毕生的责任与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隐忍与厚积的沉淀,绝不可能造就生命的充实与辉煌。由此可知,负重前行更有意义。 再次,负重前行更是血脉的传承,精神的接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中国人总是被最勇敢的国人保护得很好,宋英杰迎风坚守,牺牲时年仅28岁;杨佳辰写给母亲的家书“从前是你,现在是我”,杨智明、彭银华……他们将自己留在抗疫的凛冬,给了更多人拥抱春天的机会。我们致敬英雄、悼念英雄,但真正重要的不是哀悼会上的挽词写得多么哀婉动人,而是应接下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枕戈待旦,负重前行,替他们抵达理想中的光明远方。由此,负重前行更是血脉的传承,精神的接力。 (作者用翔实的事实论据和典型的道理论据,深入论证“负重前行”的原因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辩论词的重点,一般应围绕己方观点多个角度阐述理由,分点写出,有理有据有力地论证) 当我们负重前行,贴近大地,才更能理解土地的宽广与博大,才更明白国之为国的深远意义。由是,彼岸迢远终有迹可循,宛在水中央的美人方能寻觅踪迹。让我们跋涉泥泞,负重前行,携美跫音。 (结尾照应标题和前文,强调并呼吁“负重前行”,与听众、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辩论词正文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使人回味无穷) 辩论,是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终达成共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设题进行辩论稿的写作练习,甚至组织辩论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写作实用类文章的能力,加深对辩论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必要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