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为什么要删除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否可以作为素材用于教学?如何把握? 第七个问题也是实验有关。就是有关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为什么删除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增加这个实验?同样的道理,这个实验在课标中没有,同时做起来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它是一个粗染色。我们知道,细胞核中有DNA,也有大量的RNA,RNA甚至比DNA还多。那为什么我们用甲基绿吡罗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只染了DNA而没有对RNA进行染色呢?这个染色是一个粗染色,定位不是特别精准,它对细胞合成的RNA并没有染上颜色。所以基于这样的现象来看,我们强化这个实验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删除了这个实验。我也建议大家没必要在教学中增加这个实验的教学,讲也没必要讲,教材既然删除了那就没必要把它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补充。当然啦,你说你做课外活动,你来做一做,我也不反对,这是说的第七个问题。 八、分泌蛋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还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吗? 第八个问题,就相对来说要多花一点时间(解答)了。这个问题是,分泌蛋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还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问起。我们首先看教材是怎么表述的。教材说,“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就是因为这段话的变化,就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了一些影响,老师们就追究起来。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不是核糖体?还有,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中,还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我想,这些问题我觉得其实是老师们真得想得太多了,扣字眼抠得太多了。我问你,它肯定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这个是没问题的吧。既然都是核糖体, 那非得要分是在光面内质网上还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吗?这样就给我们造成一种困惑。我们说,分泌蛋白它确实是应该在粗面内质网上进一步合成,那是因为这个核糖体与内质网之间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不是说核糖体就一直在粗面内质网上,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核糖体它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也可以附着在内质网上。那附着的核糖体多了,内质网就自然变成了粗面内质网了,核糖体也可以脱离开内质网。正常的情况下,蛋白质它就是由游离核糖体开始合成,然后,因为经过信号肽引导,有一部分(肽链)会进入内质网腔中,进一步其合成过程。所以这样我们才说,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内质网中进行的。那么前一段是在游离核糖体中,你一定要说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这话也不是特别严谨、科学,是吧?只是后来它(指核糖体)在合成的一部分环境中,它是附着在内质网上,在腔中进一步进行其合成、加工的过程。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去分清楚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还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不要这样区分,大家就认为它(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就可以了。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重要的建议,不要去区分是游离的还是附着的(核糖体),就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那既然这个结论下出了,老师们就有问题要问,内质网不也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吗?那我们在做习题之中,我们到底是回答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呢?还是与核糖体一起回答呢?只填核糖体可以吗?大家既然问到这个问题,我们确实可以讨论一下,可以一起研讨一下。我认为不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从蛋白质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我们只应该填核糖体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填内质网。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决定其次级结构,这原先是一种假设,但是后来这种假设得到了很多证明,也就是说它的一结构非常重要。第二点原因是,有的细胞中并没有内质网其实也能合成蛋白质,或者是说,有的蛋白质比如胞内蛋白,它并不是在内质网上进一步的加工、合成的,也可以形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立体空间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细胞中有一种分子伴侣可以对一级结构进行折叠,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所以我们说,内质网上这个加工、合成的过程并不是所有蛋白质必需的一道工序,应该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中才需要的一些功能。如果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回答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什么,我们只需要填核糖体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加上内质网。这是我的个人建议,但是我觉得这个建议立得住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内质网的确参与了,但并不是参与了具有真正意义的一级结构的合成,它只是对一级结构进行一些折叠、加工,是这样的一种合成过程。所以我们认为,只需填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就可以了。内质网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只是起着主要是折叠、加工的一种作用,这点我们要明白。 总之一句话,我们如果讲概念,要明确是在高中层面上。我们只需要告诉学生,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泌蛋白的合成涉及到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请注意,是涉及到的细胞器。合成的细胞器场所,我觉得只需要答核糖体就可以了。希望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让大家满意。 那么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还有一个问题。教材中在讲到动植物细胞的这个亚显微结构的时候,在讲到内质网的时候,将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讲得比较多而光光面内质网讲得比较少,有的老师就问为什么光面内质网的功能(教材上)并没有说明。我们知道,光面内质网的功能主要与脂质的合成有关。我们讲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讲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合成蛋白质是生物、是细胞中最主要的、重要的一项功能。后面也讲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所以(教材)在前面多讲一点粗面内质网的这个结构特点以及功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为后面讲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打下基础的,是吧?光面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而在前面并不讲到脂质,所以就没有过分地强调它(光面内质网)的一些功能。如果你觉得教材讲得简单了,你可以适当地补充一句话,光面内质网是与脂质的合成是有关系的,把这个话讲清楚了就没问题了。所以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 九、糖被只包含多糖吗?与糖蛋白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九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多老师问起来说,这个糖被只包含多糖吗?它与糖蛋白之间有什么关系?顾名思义,糖被是一种多糖而形成的被子,也就意味着它是由在细胞膜表面的多糖构成的,所以叫做糖被,因为是被子嘛。这是顾名思义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这个糖被主要指的是细胞膜外面的一些多糖分子。但是,这些多糖分子很多情况下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形成糖蛋白,当然也可以与脂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脂,但主要是糖蛋白。那么这些糖蛋白分子就有了识别功能。那,这个糖被有识别功能与糖蛋白有识别功能,这是什么关系呢?其实那个糖被它是有很多多糖分子构成的,那么这些多糖分子与蛋白质相连形成糖蛋白,既然糖蛋白有识别的功能,那自然而然也可以认为糖被也有一种识别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其实糖被这个概念也是不断地发展的,我也查了很多的大学教材,说实话,大学教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挺多。前面说的糖被是多糖的被子,后面又讲到了糖蛋白有识别功能,所以老师的疑问也是有道理的。因此,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糖被主要指的是细胞膜外的一些多糖分子,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蛋白,所以有识别的功能。这样去理解我觉得问题就不大。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教材中将这个糖被知识印刷为楷体字,要求学生阅读下、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做过多的拓展、加深,也不需要作为主干知识来讲,我想这一点希望大家也注意一下。那么未来我们在讲到了后面的一些糖蛋白的时候,我们讲到识别功能,我们可以跟前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讲解。总之。我们这样理解它,我刚才说的一句话我再强调一下,细胞膜外面的多糖可以成为糖被,如果这些多糖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识别的功能,这样去理解,我觉得是比较科学、图片可信的。 十、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吗?是主动运输吗? 第10个问题是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吗?是不是主动运输?这个问题也是好多老师问,而且问得还非常多。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吗?什么叫跨膜,我们顾名思义地理解,是指从膜的的一端到另一端,从膜外到膜内或者是从膜内到膜外,这叫跨膜,通过了膜叫跨膜运输。胞吞、胞吐是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吗?那自然是的嘛!是跨膜运输,这个概念应该是没问题的。这是我想肯定的一点,我们老师真的不需要纠结。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存在呢?原因主要是一些教辅书认为它不是跨膜运输。我觉得这一点是不科学的。我举一个例子,在2017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或是2016年全国高考题中有一道题有这么一个空就特意问到了胞吞、胞吐作为跨膜运输具有什么的特点?首先就明确了它就是跨膜运输,然后再问它有什么特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高考题)告诉你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了。那么是不是主动运输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从教材的定义来看,它当然不算主动运输,因为主动运输的定义是需要载体蛋白,同时还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胞吞、胞吐不需要蛋白质做载体。所以不是主动运输。如果从广义上看,从字面上理解主动二字,实际上它是细胞的一种主动行为,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主动运输,但这种理解是泛泛而谈的,如果从更宏大概念去理解、去判断,我想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依照教材的定义,不要把胞吞、胞吐当作主动运输,不要这样理解。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我们的标题就是“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对不对?将胞吞、胞吐与主动运输并列起来,它是另一种物质运输的方式。我个人理解,从定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它(胞吞、胞吐)不是主动运输。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它也算一种主动运输。所以依照教材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它不是主动运输。 讲到这儿呢,我想提醒大家一点,我们老师可能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问题就来源于教辅。有些教辅实际上就没有经过严肃认真地处理,或者说没有经过讨论,而是将一些资料整合在一块儿,所以大家看到这些问题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实际上就干扰了我们正常的教学行为。大家要注意区分开,教辅上的一些说法往往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希望大家能进行识别。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们来探讨胞吞、胞吐是不是跨膜运输、主动运输有意义吗?我们想其实意义并不大。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胞吞、胞吐它作为一种运输物质的方式,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去识别它是不是跨膜运输。是不是主动运输?讨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希望老师们不要在这个方面多花精力,这个对我们的教学是不利的,也对我们生物学科概念的形成不利,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