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人名命名的生物学专业术语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作为良好的教学素材。本文归纳总结了教材中这类术语的由来,并探讨了如何搜集、挖掘其中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史及科学家资料,并将其应用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这类生物学专业术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情感教育的融入及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专业术语、人名命名词、核心素养、教材 科技名词(术语)是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表达一个特定科学概念的语词形式。它作为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既是知识的基本单位,即人们对于某些认知的成果总结,又是思维的活动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本单位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每个科技名词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的由来。其中,有一类科技名词是依据人物的姓名来命名的。这种命名主要用以纪念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其他相关人物。 在生物学学科中,以人名命名的生物学名词同样值得师生共同探讨。这类名词看似平平无奇却包含深刻的奥妙,不仅隐藏着丰富的生物学史,还反映着科学巨人的奋斗史。因此,理解一个科技名词背后蕴含的信息,并在生物学教学中对该类名词进行适当拓展,有助于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渗透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育,可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方便其从源头深化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目前,还尚未见到有关生物学中用人名命名词的类似词典。 1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用人名命名的术语 1.1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用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必修1中的部分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如 下: 1.1.1立克次氏体 图片 在教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中介绍原核生物种类时,常将立克次氏体作为例子进行讲解。立克次氏体经常会被误认为是细菌或病毒,但它其实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原核生物,专性寄生在真核细胞内。分为3个属,12个种。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Howard Taylve Ricketts)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发现的。1910年,他不幸因感染该病原体而为科学献身,后人为纪念他就将该病原体命名为立克次氏体。 1.1.2高尔基体 图片 高尔基体出自教材“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节中,它作为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1898年,意大利神经学家、组织学家卡米洛*高尔基(Camille Golgi)在猫头鹰的神经细胞内用银染法首先观察到其清晰的结构。因此,定名为高尔基体。因其对神经系统研究的杰出贡献,1906年高尔基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3希尔反应 图片 希尔反应源自教材“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中。1785年,科学家由于发现空气的组成,提出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但未明确氧气的来源。1937年,英国生物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希尔(Robert Hill)采用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与高铁(Fe3+)盐混合并照光,发现氧气是经水的光解所释放。希尔的发现被公认,因此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并释放氧气的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此举在光合作用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4卡尔文循环 图片 出自教材“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卡尔文循环是以其发现者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elon Calvin)的名字命名的,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一部分。20世纪中期,卡尔文等人利用小球藻作为实验材料,使用14C首次探明了光合作用中CO2的碳原子转移的途径,并于196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1.5 EK细胞(或胚胎干细胞) 出自教材“细胞的分化”一节及选修3第3章第3节“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一节中。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最早是由英国发育生物学家埃文斯(Martin John Evans)与英国胚胎学家考夫曼(Matthew Kaufman)于1981年从小鼠早期囊胚中分离出来的,后应用于基因敲除和基因打靶的研究。EK细胞命名是来源于两位科学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EK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功是胚胎工程的重大成就之一,它能被诱导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可应用于器官组织移植等临床治疗上。2007年为褒奖该重大发现,埃文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用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必修2中的部分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如下: 1.2.1道尔顿症 在“伴性遗传”一节中通过引入科学家道尔顿的科研故事,为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介绍打下铺垫。日常生活中,红绿色盲无法分辨出红绿灯,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各国也禁止红绿色盲申请驾照。1794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母亲,不料家人在袜子颜色上持不同意见。从此,他便开展了眼睛与颜色问题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开创了人们对色盲的研究。为了纪念其科学精神,人们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1.2.2劳氏肉瘤病毒 图片 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中,教师可介绍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致癌因子之一即为劳氏肉瘤病毒(别称:Rous肉瘤病毒)。Rous肉瘤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够损伤宿主细胞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由此引发细胞癌变。1910年由美国病理学家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发现。当时科学界已知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当劳斯用一只母鸡的恶性肉瘤制成无细胞滤液接种于正常鸡体内时,竟发现正常鸡也长出一样的恶性肉瘤。其后他便从滤液中分离出引起恶性肉瘤的病毒并为之命名。Rous肉瘤病毒为RNA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致癌病毒,为致癌成因打开了新思路,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极大发展。 1.2.3海拉细胞 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中,教师引出癌细胞特点时,常以海拉细胞作为教学素材与正常人干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裂次数和存活时间这三方面的对比,说明癌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的特点。海拉细胞源自美国黑人妇女海莉耶塔·拉克丝(Henrietto Lacks)的宫颈癌细胞。1951年拉克丝患上子宫颈癌,主治医生采集其癌细胞标本交给一直致力于人体外培养恶性肿瘤细胞的乔治·盖伊(George Gey)博士。盖伊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不死”细胞,后将其命名为“海拉细胞”(HeLa是取自其姓名前的2个字母)。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5个海拉细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 1.2.4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出现于“人类遗传病”一节中。它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患者比正常人多出一条21号染色体,又称21-三体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面部特征特殊。该综合征最早由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Langdon Down)于1866年第一次对典型体征进行完整描述并发表论文。因此,该综合征被命名为唐氏综合征。 1.2.5哈迪-温伯格定律 在“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一节中。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GodfreyHarold Hardy)用定量方法研究生物学,建立群体遗传平衡的代数方程,奠定了群体遗传学的基础。同年,德国医生温伯格(Wilhelm Weinberg)也独立发现这一群体遗传规律,后来被称作为哈迪一温伯格定律。他们指出,一个有性生殖自然种群中,在理想状态下,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 哈迪-温伯格定律用数学方程式是:(p+q)2=p2+2pq+q2=1(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等位基因的频率)。 1.3浙科版高中教材必修3中以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 在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05版)中的部分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如下: 1.3.1施旺细胞 图片 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节的运动神经元结构图中,轴突外周有髓鞘,其中的细胞称为施旺细胞。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理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在研究蝌蚪神经时发现神经外有髓鞘细胞。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将髓鞘细胞命名为施旺细胞。 1.3.2郎飞氏结 图片 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中,1878年由法国医生、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组织学家郎飞(Louis Antoine Ranvie)发现并命名的。郎飞氏结是神经纤维中两段髓鞘间无髓鞘的结构。它的存在可使兴奋在相邻郎飞氏结间以跳跃的方式进行传导,这种跳跃传导方式加快了有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 1.3.3白洛嘉区 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中详细地介绍了人大脑的结构,其中就包括白洛嘉区。白洛嘉区即运动性言语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1861年,法国医生、神经病理学家白洛嘉(Pierre Paul Broca)发现一位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其思想。在患者去世后,白洛嘉发现其左脑有损伤。而后,白洛嘉发现更多失语症患者的病变部位都在左脑。为此,他发表了论文“人是用左脑说话”。并得出结论,患者的大脑病变部位正是其中的语言区,该区域被世人命名为白洛嘉区。 图片
1.3.4韦尼克区 出自教材“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中。韦尼克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将导致感觉性失语症,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1874年,德国医生和神经学家韦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左脑有一个不同于白洛嘉区的语言区域,该区域有控制语言理解的功能,后命名为韦尼克区。 2人名命名词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 2.1深化生物学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 中生物学教材中,以人名命名的生物学名词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和生物学家的相关资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该部分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分析该类名词的由来,转变学生被动地机械记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求知欲的产生。 2.2挖掘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习生物学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人名命名词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史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素材。除了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系列事件和人物,更有教育价值的是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对于渗透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