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前复习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1.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槐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暨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濒大海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濒:靠近
B. 复舍舟登陆,循 仄径曲以上 仄:狭窄 C. 而微之 适字通州讲北还 适:恰好
D. 而人亦无亲 炙其光 炙:炙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石洞穹起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扣之, 其声如钟 其皆出于此乎 C. 如三楹之室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D. 因共游此洞 因坐法华西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宽,经过一番波折才一堵三游洞的真面目。 B. 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C. 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与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D. 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三、默写
1、 采之欲遗谁, 。2、还顾望旧乡, 。
3、 ,忧伤以终老。4、何以解忧? 。
5、 ,悠悠我心。6、明明如月, 。
7、 , 枉用相存。8、 , 心念旧恩。
9、 ,天下归心。10、 ,一去三十年。
11、 ,池鱼思故渊。12、开荒南野际, 。
13、方宅十余亩, 。14、 ,桃李罗堂前。
15 ,依依墟里烟。
16、狗吠深巷中, 。 17 ,复得返自然。
18、见贤思齐焉, 。
19、质胜文则野, 。 ,然后君子。
20、 ,任重而道远。
21、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
22、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3、己所不欲, 。
2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5、日暮乡关何处是? 。26、 ,不敢问来人。
27、家在梦中何日到, 28、 ,一夜征人尽望乡。
29、未老莫还乡, 。30、 ,月是故乡明。
四、翻译句子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2、 何为其然也?
3、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1、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