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为什么艺术教育无法被替代?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12-10
 

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里说的艺术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 ——文章来源:网络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做过一个有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感意外。

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怎样理解“艺术最有用”?最有用,并不是以艺术为职业的专业人士的说法。这里说的“有用”,并且是毕业16年,也就是一个人在其40岁左右时得到的结论,“四十不惑”。这个“有用”,就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感知和思考的素养。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实际上,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家的心,正因为如此,一些教育家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唤醒每个儿童内心深处的审美潜能,将之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 式,如线条、声音、韵律等。

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

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人类天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很多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会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 “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

罗丹说: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向“艺术化”转变,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

比如绘画成为了墨西哥著名画家弗里达自我慰藉和转移病痛折磨的方法。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

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 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