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那条路,最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许多教育的毁掉却是从“求快”开始的。教育里,看起来最近的那条路往往最崎岖。
许多时候,我们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矛盾中都会“不得不”选择短期目标——我们不能无视眼前的考核,只能暂时不顾诗与远方。这个见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职称。我曾经为了能够全日制读研离开了任教的中学,当我再次回到学校时,周围人总是心疼地说:“你要不折腾这一圈,以你的能力肯定不比同龄人差,你看现在落下了那么多。”我落下了什么呢?我没停下学业,在没课的日子里我都在兼职上课,我耽搁了什么呢?
其实,我没有觉得这期间多走的路是歧途,我是带着教学的困惑去读的语文课程论,回来以后也算得上学以致用,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在成长路上绕远了。如果说真的有“冤枉路”,我倒觉得是我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听到太多的家长和老师强调语文是个“慢功夫”,所以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放弃语文,在数理化作业面前把语文作业排在最后,就连一些语文教师也觉得“现实如此”,不能耽误孩子考试……
我想证明短期考核与长期成长是不冲突的,我想证明语文学习既有长远的意义也有短期的效果。我太想证明阅读和写作也是有技巧的,我不是带着孩子一起体验阅读的真实发生然后总结技巧,而是把我提炼出来的技巧直接讲给孩子。他们就像是解锁了语文学习新技能一样又兴奋又激动,他们在喜悦里提高了语文成绩,既有学习的热情又有成绩的提高,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捷径。
然而,当我看到许多孩子的获奖作文有着明显的“获奖征文特征”时,看到许多学生分享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相似性时,我意识到这条路也有问题。我没有先让自己在职场中成长,却催促学生成长。我那么着急奔向正确答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教好了?我自诩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真的做到了吗?
我们分析一个学生的成长,通常是以学期为限进行总结诊断,可是学生的生长周期是终身的,“百年大计”也不是被拆成周测和月考来看的。
我试着让自己慢下来,不再强调一本书的主旨思想是什么,试着让孩子在书里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痕迹。于是,他们讨论猪八戒在《西游记》取经团队里存在的意义,他们为了“学生是否该带手机进校园”而辩论,他们模仿范进中举的喜悦与辛酸,他们发现刘姥姥在大观园里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他们真的把阅读当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写作文不再刻意迎合阅卷老师,而是试着寻找自己的合理表达方式。我与学生一起发现,除了标准答案,阅读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当然,他们也会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考场上的题目。当阅读真实发生在他们每个人身上,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成长体验,阅读就不再仅仅是阅读理解,作文也不仅仅是考场上的“不少于600字”的一道大题。
这时我再去看学生的成长,自己也体会到了教育成长的快乐。我们总是在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在教育生涯中还会有许多的弯路要走,但这些弯路恰恰是我们成长的痕迹。
在一次一次的修正里,我们跟着学生一起见证成长;在一次一次的节奏调整里,我们跟着教育一起遇到更美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