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从根本上说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国有经济是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也叫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3)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都是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4)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地位及发展的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经济一起构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
(3)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4)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内地(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主要是指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分则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
专用语 |
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
①基本经济制度 ②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
公有制经济/公有资产 /生产资料公有制 |
①主体地位 ②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③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 |
①主导作用 ②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控制经济命脉 ④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⑤同较高生产力相适应 ⑥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占支配地位 ⑦ 控制力 |
集体经济 |
①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②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③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 |
非公有制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混合所有制经济 |
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
注意: ①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不平等的,但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
4.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5.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①劳动要素收入: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②资本要素收入: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的税后利润,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③技术要素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④管理要素收入: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的分配。⑤土地要素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等。)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有哪些重要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关键词 |
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的做法 |
初次分配 |
工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
① 市场经济 ②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再分配 |
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
7.兼顾效率和公平
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2)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要求: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8.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1)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能调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能让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等)、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退)、滞后性(事后调节)等固有的弊端。
9.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定。它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11.科学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待续健康发展。(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国家通过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限…令”、行政审批等)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经济过冷: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措施:扩张总需求) |
经济过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措施:紧缩总需求) |
财政政策 (财税部门) |
税收 减少 财政支出(政府支出) 增加 国债 增加 财政赤字 增加 |
税收 增加 财政支出(政府支出) 减少 国债 减少 财政赤字 减少 |
货币政策 (央行) |
利率 下调 准备金率 下调 货币发行量 增加 信贷规模 扩大 |
利率 上调 准备金率 上调 货币发行量 减少 信贷规模 缩小 |
1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
①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表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丰硕。
②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表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速;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③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表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①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②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什么)
③ 解决这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何做)(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开启新征程:
① 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
②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阶段(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中等收入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阶段(2035-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3.坚持新发展理念
(1)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要求:
① 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 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 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④ 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⑤ 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1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①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② 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② 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 ①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②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③ 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④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⑤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⑥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导、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15.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实质是全球市场经济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 有利影响: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② 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16.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经营的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1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③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④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⑤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⑥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