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校,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坚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涵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形成了以“三个一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即打造一门精品课程、推出一套精品丛书、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读本、进网络、进学术、进头脑,形成了理论教学、学术阐释、文化体验、亲身实践多维并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多形式、多层次,全过程、全方位的格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打造一门精品课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坚持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通识任选课10余门,其中重点打造“古典今读”这门课,使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窗口。课程采取小班制教学,有利于课堂管理和互动交流。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专题式教学,不同的专题由不同教师讲授;专题设计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自成体系。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担任“古典今读”教学的教师均为博士学历,其中有博士生导师、学校教学名师。课程由5位教师轮流讲授,所讲内容均是各自所精通的领域。教学团队通过分工协作、整体配合,为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教学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翻转课堂、情境表演、名句讲解等多种形式,结合网络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意象,获得全方位的教学体验。以经典诵读为例,学生选择诵读篇目,并进行情境排练与视频录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建设高质量慕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掌握“古典今读”课程,教学团队精心开发了“古典今读”慕课,共32讲。其中,《论语》8讲,《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各6讲,每讲15分钟,做到了短而精,且每讲均设置了配套的测试题,用以检查学习效果。开设慕课,是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一个成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价值观的一场精神相遇和一番理论探索,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一次有益实践。
进行课程实证研究。为真实掌握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及授课的实效性,教学团队坚持开展对授课对象的调查与对比分析。调查分为授课前调查与授课后调查,授课前调查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授课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数据,分析把握其认知水平和特征;授课后调查则主要是在学期结束之后,以同一份问卷对相同授课对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再调查,然后对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检视课程开设的效果及问题,并根据结果进行策略式改良,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提供认知数据库。
推出一套精品丛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术支撑
为了让大学生更生动地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遴选学术精兵,集中出版发行了一套《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论丛》。《论丛》共5本,每本为12讲,分别从12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5本丛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欢迎,既可作为普通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和入门书籍,也可作为“古典今读”课程的教材,解决了通识任选课缺少教材的问题。
“《论语》十二讲”立足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重点分析了《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尽力还原孔子所阐述的“君子”这一人物形象的道德人格特征。在掌握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成因基础上,探寻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与孔子“君子”理想的契合点,从实践层面为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开展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孟子》十二讲”立足传统文化经典《孟子》,围绕“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这条主线进行阐发,从“生命教育”入手,塑造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以孟子的自然生命观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珍爱生命、认识死亡;以孟子的精神生命观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知道孝悌感恩、自我反省;以孟子的社会生命观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明晓“和谐共生”,要有“自知之明”,要求大学生具有感悟自身角色定位的能力,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
“《大学》十二讲”立足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分别从原典、释义、解读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注释与论述。书中紧紧围绕《大学》的“三纲八目”,阐述如何造就大人格、大能力、大生活的学问。让当代大学生对内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成就高尚人格;对外指导性地提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让《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极佳指引。
“《中庸》十二讲”立足传统文化经典《中庸》,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启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书中深入挖掘《中庸》思想内涵,辩证把握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梳理中西方人格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力争对大学生人格完善予以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在有针对性的论述中提出中庸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借鉴措施,进而提出当代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具体方法。
“《老子》十二讲”立足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生活实践,以人所熟知的成语典故为突破口,深刻阐述老子的“道”和“德”智慧。书中内容依照成语本义、道德释义、经典案例、生活启迪几个部分展开,实现了学理研究与实践智慧的统一、传统经典与意识形态的统一、理论阐发与价值凝练的统一。
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多年来,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主阵地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积极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精品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在参与活动的切身体验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书香诗韵”系列活动。最是书香能致远,千古诗韵沁人心。为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坚持开展“书香诗韵”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书香诗韵”古诗词大赛、“书香诗韵”诸子散文大赛、“书香诗韵”成语典故大赛、“书写青春”汉字听写大赛、“书香诗韵”读名著·品三国大赛等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和名家名师来校讲学、校外实地调研采访学习、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学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开展“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泱泱中华五千年,浩繁经典齐争艳。为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学校坚持开展“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并总结出“听、看、读、抄、赛、评”的活动六字诀。“听”是指在校园广播、网站、官微等阵地开设经典诵读专栏,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看”是指在学校走廊、墙壁等公共空间布置古诗文、书画作品、名人挂像,在宣传栏开辟“诗歌鉴赏”“每周一诗”和“成语沙龙”等栏目,让学生随处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读”是指每天清晨或晚上诵读10分钟经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抄”是指开展制作经典卡、办手抄报竞赛,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奥妙;“赛”是指每年举办一次全校经典诵读大赛,检验学生日常诵读训练的效果,掀起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潮;“评”是指开展“诵读之星”“经典诵读先进班级”等活动,形成榜样示范效应,以先进起到带动效果。
大力弘扬水文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学校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校,坚持以水兴校、以水育人,不断挖掘水文化的内涵,拓展水文化的外延,把水文化融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推动水文化知识进课堂,开设“水文化概论”等课程,在学生中注入水文化基因。开展“爱国修身、爱水立业、爱校求知”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献身、负责、求实”品质的现代水利人。开展“崇尚水的品格,学算账、学感恩、学做人”的“三学”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习水之泽世、水之包容、水之谦卑、水之坚韧等品格。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知水、爱水、节水”宣传教育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开展“以水为师、勤修品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水利枢纽等地开展水利实践教育,提高对水利的感性认识,激发爱岗敬业的精神。利用“百川讲堂”“鄱湖论坛”等载体,邀请国内外水利专家讲授水利学科前沿知识,邀请杰出校友回校讲述成长故事,阐释水利精神,增强学生对水利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育学生爱水兴水的情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声滋养下,学校校风更加文明、学风更加浓厚,师生普遍向上向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生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进阶助推学校事业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直“文明单位”和江西省首届“文明校园”;在学生中也涌现出一批带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先进代表,例如李家坡同学,他曾荣获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他带领的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不仅是一个标准的工科男生和科研达人,而且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他热爱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曾在学校“书香词韵”古诗词大赛中带领团队获得团体比赛之冠,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也是受益者。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0多名南昌工程学院学子在家乡争当防疫抗疫志愿者,为战胜疫情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