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姚 艳 2018.10.12
(一)教材分析: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单元是整个《美术鉴赏》教材的基础单元,主要解决鉴赏过程中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的问题。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几种主要的欣赏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综合运用。同时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效果取决于“用眼”即“欣赏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美术作品。
(二)学情分析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往往是“浅尝辄止”而很难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欣赏,难于较多地去解读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也正是很多的美术知识难于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所在。本课可以看作是一堂去“点亮”学生欣赏思维的一课。但单一地介绍理论知识会使课堂枯躁,使学生失去学习地兴趣。所以引导学生自然感受这一知识的存在,主动整理出知识点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考虑。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本课要解决的就是美术作品欣赏方式问题。 将四种鉴赏方法在一个课时内讲授,学生难于深入理解,也不易很好的进行自主的运用。所以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围绕“感悟式鉴赏”展开,第二课时重点在“形式鉴赏法”,并要求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四种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实践。
(四)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体验、表演、讨论、语言表达、比较、练习等方法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让学生能较为投入的进行情感体验,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自己的情感上有一个教为深刻的情感体会,使他们能够感悟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意境。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感悟式鉴赏的基本过程。
技能目标:能较为深入的感悟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懂得用心去感受艺术作品的内在意境。
(六)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鉴赏时情感与激情投入
教学难点:作品意境的感悟
(七)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6分钟 )
游戏:猜画
师:拿出写有罗中立《父亲》的字条给一个学生,让学生描述这幅作品,由其他同学说出作品名。
学生:油画作品《父亲》
加深印象:另一学生化装表演油画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图3),同时投影展示油画《父亲》
教师:提问1:说一说再次看到《父亲》这幅作品的感受?
学生甲答:一个和蔼又劳累的父亲
学生乙答:一个老人,嘴唇干裂,很贫穷。
学生丙答:这个父亲热爱学习,因为他头上还有一只笔
师:大家很不错,观察画面很仔细,还有不有其他的感受呢?下面我们来听一段赏析《父亲》这幅作品的录音 图3
师; 播放录音(鉴赏《父亲》)
提问2:比较一下和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这种区别?
学生:他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且有感情,所以有很多的感触,而我们主要看作品表面所画的东西,很少有更多深入的感受。
教师:你分析得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但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感受,投入情感的去感悟画面里隐含的“内容”。
出示课题:用心灵感悟艺术 图4
新授 (30分钟)
活动1:评画
教师:同学们,大家了解画家齐白石吗?
学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
教师:那你们知道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么?
学生:不知道
教师:那我就来讲讲这个故事:1952年,作家老舍登门拜访齐白石,请他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图。齐白石知道,原诗系清代诗人查慎行所作。诗曰:“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沉远翠峰峰澹,初长繁星树树圆。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稀莫浪传”,题为“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意境是朦胧的、抽象的。由画题诗较易,而由这样的诗作画,确实是个难题。齐白石闭门构思几天,画出了最后才将《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完成。我们来看看他画了什么呢?投影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
老师:问题1:如果你是老舍,你对这幅作品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大致有两种观点。
观点1:不满意,没有画青蛙,怎么会有“蛙声”呢?而且画面不符合实际,怎么只有几个蝌蚪,水流太急又没被冲走!(笑)
观点2:满意,画面不是静止的,表现出了命题的意境,不重在写“蛙”而是要感受“蛙声悠扬”的幽静意境。
持观点1和观点2的同学进行了激烈讨论,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一起做观众,不时有学生加入讨论(发言者近十人),同学们此时已感受到思路比较清楚,——投入情感去欣赏才能感觉画面里的“蛙声”。
教师:(表扬参与发言的各位同学)“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都有很仔细的观察在先,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但我们是不是也发现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欣赏更能感受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呢?其实人和人交往时也有“用真情换真情”一说,也是说我们先要做个用心投入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些东西!有时候欣赏美术作品也像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事物一样,不能机械的理解,而要用心、动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到《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作品,看看画里到底有没有蛙声!
师:讲授分析
画面里有什么?(学生回答)
这些对象是用什么来表现的?(学生回答)
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投影同时展开图表
蝌蚪 墨点 青蛙 蛙声悠扬
山石 墨团 峡谷 幽静
泉水 墨线 流动 涓涓流水
峡长 细长的画面 水流无限 悠长
内容 艺术形式 隐含 情境感悟
教师: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发挥想象,(朗诵写好的一篇短文,起音乐,淡淡的蛙声)
齐老先生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巧妙的把在远山映衬下深悠的流水现诸笔端,几只蝌蚪戏水玩耍顺流而下,水流深处蛙声呼唤响成一片! 蛙声、流水、共奏出优美的旋律,愈显此间深悠宁静。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让人不禁联想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意.
活动2:音画感受
师:我们休息一下,来看一组图片,听听音乐(播放一组配音图片)
学生:静听、感受
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提示这组图片编辑得有问题)。
学生:指出有一张图片的意境不一样,与音乐不协调
老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能够用心去感受画面的意境了,这说明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了,下面大家再来看两幅作品,并写一个小短文,看看有什么体会。
活动3(作业):
展示:齐白石 《荷花影》1955 (图5)
李可染 《 俯首甘为孺子牛》(图6)
你对哪一幅更有感受,把它写下来和大家谈一下
学生作业:
赏析 齐白石 《荷花影》
作者采用竖构图,将出水之荷放在画面的顶端,大面积表现水中艳丽的荷影。风乍起,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波光流动的荷影引来一群活波可爱的蝌蚪逐影而欢,寥寥几点,清水荷塘中的清新童趣表露无疑,这不正是忙碌的我们我向往的一种闲适安逸又无邪的情怀么?
赏析 李可染 《俯首甘为孺子牛》
画面内容简洁,刻画传神。一头俯首吃草的老水牛驮着向远处眺望的牧童,画面上方为大片的留白。笔墨不多,鲁迅先生当年不遗余力为青年学生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艰辛的付出也如老牛一般,“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伟大形象已跃然纸上,此画对于纪念先生来说是难得的佳
点评:这两位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非常投入,用心感受到了画面所表达的深层意境,收获的作品所带来的情感触动!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体会到,欣赏不是简单的用眼睛看,而是主动的思考、感受。欣赏美也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这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与人相处一样,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处处用心,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受!
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审美体验的获得十分重要。初浅的“感知”只能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层面,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观看是一个必要的开始。课堂上通过不同“观看方式”的比较将浅层的“观看”引向有情感触动的“感受”,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鉴赏深度得到递进。这样的设计避免既了僵化解读,也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则出现了由对作品表面化的印象简单表达(生硬表达),发展到畅谈个人的情感体验(主观联想丰富),感悟作品意境(进入作品情境)的认识变化。丰子恺先生将鉴赏的程序概括为“第一诉于感觉、第二发生感动、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断、第五美的批评。”②鉴赏教学的开展也需要合理的情境设计,这样才能克服学生面对不同美术作品所产生的时空障碍,“观山则情满如山,观海则意溢如海”的鉴赏情境得以产生。虽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立足于“感悟式鉴赏”的学习与运用,但学习过程中也同样体现了鉴赏多种方式特点,为学生理解学习其他鉴赏方式并进行综合运用给予了合理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