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高二(7)班 曹城玮
石风化而碎裂,为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自远古缓缓而来,走过青铜时代,白银时代,历经渔舟唱晚,灯流影转,而文明之火千年未熄。安稳时沉潜,动荡时屹立,此谓之文明的韧性。
但文明终究由人所创造,正所谓聚百流而汇江海,冀萤烛而辉日月。正是有了中国人的妥协(融通)和坚持,才得以让中华文明柔软而坚硬,让其在拉伸和撕扯间得以改变和重生。
中国人向前一步时,中华文明便坚不可摧。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面对外敌,袁崇焕坚守孤城,文天祥向南就义,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义不独生……直至近代,国仇未雪,内乱又起,日本帝国于外虎视眈眈,国共内战于内狼烟四起。可以说中华文明这只大船,已然驶进暗礁险滩,周围满是急湍暗流。但也正是在这时,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握紧了巨轮的舵,共同改变他的航向。据统计,大约有2000万名革命烈士为民族情怀,家国大义而牺牲,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就是那种可以称之为觉悟的东西,总能升腾为最纯粹的,并激励着后来者前行的东西,就是那些传承着的魂魄。而中华文明的坚硬,便在地下千万铁骨铮铮的灵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了这种不惧生死、毅然前行的坚定信念,中华文明便不惧任何外力的破坏。
中国人向后退一步时,中华文明遍便海纳百川。
驼铃叮叮,在漫天黄沙的西域上书写足迹,在那个威武的汉朝,张骞去了,让中华文明得以看到西域风情。夕阳为伴,在孤身治理的戈壁上坚守佛心,在那个壮阔的唐朝,玄奘来了,让佛者仁心得以滋润中华文明。百帆蔽日,在百岛千国的大洋上留下印迹,在那个雄壮的明朝,郑和去了,让大洋之上掀起中华文明的波涛。中华文明既不惧于战场之上金戈铁马,亦欣然与若千万好友同赏垂虹。海纳百川不仅是她的气度,更是她用以充盈自身,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向前的方式。
进退取舍间所生发而成的坚实而又柔软的韧性,便是中华文明得以灿古耀今的精髓,也是她能源远流长的要义。若无坚实的品格,那每逢民族大难岂会有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使民族得以延续。若无柔软的品格,那每逢民族变革,又岂会有人顺应时势,做出改变,使民族焕发新生。
聚流汇江,聚沙成塔,是中国人的步伐,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文明圣火,千古来绝者,唯我无双。”中华文明的韧性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坚实基础。而这韧性,不在别处,就在你我进退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