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双重面孔:明君还是暴主?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11-03
 

在汉武帝治下时期,可以看作是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从正面讲,汉武帝麾下的大汉军队降服宿敌匈奴、平乱南蛮、西夷,再至征伐交趾,汉军铁骑无往不胜。其中,也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将星,诸如卫青大破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等。应该说,汉武帝的武略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不仅在当时稳定了边疆局势,也无形中在后世人的精神基因里,铸造了大汉荣光的家国自豪感。这种强汉自信,至今依然留存。

然而,诚如硬币有两面一般,频繁用兵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同时给西汉帝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经过文景两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国内生产得以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经济环境总体向好。可历经汉武一朝,直接造成的结果便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而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也给帝国政权的稳定过渡带来了隐患。此类种种,均为西汉王朝后来的颓落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的双重面孔:明君还是暴主?(图)

从深层次讲,汉武帝治下的汉朝,是继秦始皇之后,对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做的又一次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当然,汉武帝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对法家思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饰,正式确立了儒家治国的政治体系。即便如此,法家的政治手腕仍潜藏在他的治国基因里。当然,这也给后世历代王朝治国提供了明确而可行的模板。

据我了解,为更好地还原汉武帝这个人物及当时的时代特征,朱耀辉翻阅了大量史料,尤其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更是下足了功夫。就写作风格而言,作者融合了史实性、文学性及趣味性,文字通俗幽默,且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打个比方,在霍去病带领汉军彻底击败匈奴时,作者这样描写:“苍茫的暮色中,匈奴人收起了自己的帐篷,驱赶着牛羊牲畜,在辚辚的车马声中,迎着如晦的风雨,投入无边的黑暗。匈奴的歌手弹着呜咽的马头琴,唱起了哀恸的挽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种富有诗意的文字,极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汉武帝的双重面孔:明君还是暴主?(图)

此外,朱耀辉尤其重视且擅长对笔下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书中曾有一处,讲的是汉武帝在弥留之际,曾反思一生功过。作者这般描写:“身为刘氏子孙,他又怎能忘记高皇帝在白登山的七天七夜、吕后被匈奴单于调戏的愤怒?一次次屈辱的和亲,换来的又是什么?是杀戮,是掳掠,是蔑视!这是汉朝的屈辱,更是刘彻的屈辱!”

可以说,汉朝政权组建前期,在无为思想指导下,对外采取保守的态度,一次次和亲,只能换来匈奴一次又一次的侵扰,让边疆百姓苦不堪言。对于汉武帝而言,屈辱感油然而生,也激发了他开疆拓土的雄心。

顺着朱耀辉的笔触,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汉武帝内心压抑且有着强烈证明自己的情绪,并隔着时空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而这样的文字,在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擅长引导读者,同书中人物命运产生同理心,这也让我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全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